第四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题目总数:43
总分数:181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问答题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第 2 题    问答题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第 3 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 4 题    问答题
简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第 5 题    问答题
什么是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的重要性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第 6 题    问答题
简述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第 7 题    单选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
A.
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
普遍联系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第 8 题    单选题
下列命题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是 (  )
A.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
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
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第 9 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 (  )
A.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D.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第 10 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
A.
出污泥而不染
B.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第 11 题    单选题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
A.
两个不同的真理
B.
真理发展中两个不同阶段
C.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
同一真理的辨证属性
第 12 题    单选题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是
A.
折中主义的唯心史观
B.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 13 题    单选题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经济建设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
改革
第 14 题    单选题
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第 15 题    单选题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 16 题    单选题
发展即 (  )
A.
事物的运动
B.
事物的变化
C.
事物的壮大
D.
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第 17 题    单选题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这是指 (  )
A.
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
B.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C.
新事物取代了旧事物
D.
新事物战胜了旧事物
第 18 题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  )
A.
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B.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各级党委领导
C.
民主集中制
D.
少数服从多数,多数照顾少数
第 19 题    单选题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
一元论和二元论
第 20 题    单选题
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
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第 21 题    单选题
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了 (  )
A.
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B.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
认识中的经验论
D.
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第 22 题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第 23 题    单选题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第 24 题    单选题
度是 (  )
A.
关节点
B.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C.
质与量的统一
D.
事物的根本性质
第 25 题    单选题
阶级起源于 (  )
A.
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暴力镇压 (  )
B.
劳动产品分配不均
C.
社会分工不同
D.
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第 26 题    单选题
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 (  )
A.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B.
人们的不同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
C.
人们占有财产的多少
D.
人们是否参加体力劳动
第 27 题    单选题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  )
A.
真理是发展的
B.
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C.
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
D.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第 28 题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最终能够驳倒不可知论的是 (  )
A.
实践
B.
逻辑证明
C.
经验
D.
感觉
第 29 题    单选题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
A.
客观规律
B.
科学理论
C.
社会实践
D.
对人们是否有用
第 30 题    单选题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
绝对性的优点
C.
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
相对性的优点
第 31 题    单选题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指的是(  )
A.
由认识到实践
B.
由实践到认识
C.
由认识到真理
D.
由真理到认识
第 32 题    单选题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
A.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B.
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C.
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D.
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第 33 题    单选题
真理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
由绝对走向相对
B.
由相对走向绝对
C.
由绝对走向绝对
D.
由相对走向相对
第 34 题    单选题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理论,一种是唯理论,另一种是()
A.
经验论
B.
循环论
C.
直线论
D.
不可知论
第 35 题    单选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
联系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辩证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第 36 题    单选题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具体性
B.
间接性
C.
抽象性
D.
现实性
第 37 题    单选题
认识主体是指()
A.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
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
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D.
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第 38 题    单选题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
客观性、无限性
B.
客观性、一元性
C.
有条件性、有用性
D.
有条件性、有限性
第 39 题    单选题
在认识论上,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
实践论
B.
反映论
C.
矛盾论
D.
先验论
第 40 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
直接性
B.
主观性
C.
摹写性
D.
抽象性
第 41 题    单选题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
真理是发展的
B.
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C.
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
D.
真理具有客观性
第 42 题    单选题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A.
有用性
B.
相对性
C.
客观性
D.
阶级性
第 43 题    单选题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
一元性
B.
斗争性
C.
相对性
D.
绝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