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题目总数:43
总分数:135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问答题
试述如何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第 2 题    问答题
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 3 题    问答题
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第 4 题    问答题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 5 题    单选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
A.
客观实在性
B.
可知性
C.
可变性
D.
广延性
第 6 题    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B.
矛盾的观点
C.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
D.
内因论的观点
第 7 题    单选题
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第 8 题    单选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指 (  )
A.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第 9 题    单选题
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  )
A.
绝对精神的表现
B.
人脑的主观创造
C.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第 10 题    单选题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B.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C.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第 11 题    单选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
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D.
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
第 12 题    单选题
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 (  )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不可知论
D.
二元论观点
第 13 题    单选题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这句话的含义是 (  )
A.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 14 题    单选题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
A.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社会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 15 题    单选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第 16 题    单选题
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  )
A.
爱国主义性质的
B.
政治联盟性质的
C.
社会主义性质的
D.
人民民主性质的
第 17 题    单选题
社会形态是指 (  )
A.
各种生产要素的统一
B.
人与物的统一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 18 题    单选题
度是 (  )
A.
关节点
B.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C.
质与量的统一
D.
事物的根本性质
第 19 题    单选题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 (  )
A.
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
C.
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D.
支持与反对、正确与错误的关系
第 20 题    单选题
割裂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会导致 (  )
A.
唯心论
B.
机械唯物论
C.
二元论
D.
不可知论
第 21 题    单选题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不可知论的观点
第 22 题    单选题
上层建筑的两部分内容是 (  )
A.
政治上层建筑与法律上层建筑
B.
新的上层建筑与旧的上层建筑
C.
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上层建筑
D.
思想上层建筑与文化上层建筑
第 23 题    单选题
《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 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  )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观点
C.
朴素辩证法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第 24 题    单选题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是 (  )
A.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C.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
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第 25 题    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分歧的焦点是(  )
A.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B.
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C.
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D.
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第 26 题    单选题
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强调人民群众是 社会历史发展的 (  )
A.
创造者
B.
参与者
C.
旁观者
D.
追随者
第 27 题    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辩证否定
D.
普遍和特殊、个别和一般、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
第 28 题    单选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
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第 29 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  )
A.
劳动者
B.
劳动资料
C.
D.
劳动对象
第 30 题    单选题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
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B.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
第 31 题    单选题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这句话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D.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 32 题    单选题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 33 题    单选题
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A.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 34 题    单选题
“只要存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规律就要重复出现而发生作用”这句话体现了规律具有下列什么特点()
A.
客观性
B.
稳定性
C.
普遍性
D.
条件性
第 35 题    单选题
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A.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B.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第 36 题    单选题
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
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
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
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第 37 题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 ()
A.
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
武装斗争问题
D.
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 38 题    单选题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
A.
物质
B.
意识
C.
社会存在
D.
社会意识
第 39 题    单选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不可入性
B.
具有体积和重量
C.
运动
D.
客观实在性
第 40 题    单选题
规律最根本的特点是()
A.
客观性
B.
相对性
C.
稳定性
D.
普遍性
第 41 题    单选题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A.
感觉
B.
概念
C.
理论
D.
意识
第 42 题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
A.
实事求是
B.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C.
矛盾的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
第 43 题    单选题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说明了时间的()
A.
绝对性
B.
不可逆性
C.
相对性
D.
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