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土基层裂缝的防治方法有( )。
水泥混凝土路面轻微断裂,裂缝无剥落的修补方法宜采用有( )。
应用于防止路面开裂的土工合成材料主要有()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农村公路的5x16m简支板桥施工项目,桥梁上部结构为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基础为桩基础,桥面面层为5cm厚沥青混凝土,采用租赁摊铺机摊铺。桥头附近为砂性黏土,地势平坦,施工单位拟在此布置预制梁场,所需普通工人主要在当地雇用。当桩基础施工完毕后按规定进行了完整性检测。在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施工单位购买了三套千斤顶,为使用方便,千斤顶、油表随机组合起来张拉预应力钢绞线,由于工期紧,新设备购买后立即投入使用。
事件(2):在桥面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安装伸缩缝后即进行5cm厚沥青混凝土施工,要求摊铺机匀速行驶,技术员随时检查高程及摊铺厚度。
问题;1.结合背景资料,写出施工单位需要签订哪些合同?
2.现场预制梁场布置一般应考虑哪些因素?
3.针对事件(1),改正错误之处。
4.针对事件(2),改正错误之处.若按背景所述方法施工,可能产生哪些质量病害?
某施工单位承接两座单洞分离式隧道施工任务,左线讫桩号为ZK10+308、ZK10+788,右线起讫桩号为YK10+264、YK10+776两隧道均为瓦斯隧道,且围岩富含有害矿物质。根据设计要求,隧道洞内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路面结构自上面下分别为:24cm厚 C25水泥混凝土上面层、20cm厚C20水泥混凝土基层、10cm厚C15水泥混凝土调平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指示。
施工单位在隧道施工时配备的部分劳动力和相应工伤保险缴纳的情况如下表,
明洞段混凝土面层摊铺后,因表面没有及时覆盖,且天气炎热,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体积急剧收缩,导致出现不规则网状裂缝。
隧道施工中施工单位按照国家的劳动保护法规,积极改善隧道施工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噪声、通风等措施,伊保证作业人员身体健康。
问题:
1.按长度划分,左、右线隧道属于什么隧道?说明理由。
2.如果针对路面面层施工,指出表中劳动力配置哪些不需要的(以编号标示不同)?说明理由。
3.写出工艺流程图中工序A、B、C的名称。
4.明洞段路面面层摊铺后出现的裂缝通常称为哪种裂缝?
5.除背景中所列措施外,施工单位还应知道哪些劳动保护措施?
某施工单位在北方平原地区承建了一段长152km单位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的路面工程,路面结构设计示意图如下:
为保证工期,施工单位采用2台滑模摊铺机分左右幅同时组织面层施工,对行车道与硬路肩进行整体滑模摊铺。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滑模摊铺前,施工单位在基层上进行了模板安装,并架设了单线基准线,基准线材质为钢绞线。
事件二:滑模摊铺机起步时,先开启振捣棒,在2-3min内调整到适宜振捣频率,是进入挤压板前缘拌和物振捣密实,无大 气泡冒出,方可开动滑模机平稳推进摊铺。银滑模机未配备自动插入装置(DBI),传力杆无法自动插入。
事件三:建工单位配置的每台摊铺机的摊铺速度为100km/h,事件利用系数为0.75,施工单位还配置了专门的水泥混凝土 搅拌站,搅拌站生产能力为450m³/h。 (滑模摊铺机生产率公式为: Q=1000hBVpKB(m³/h),公式中h为摊铺厚度,B为摊铺宽度)。
事件四:施工单位按2km路面面层划分为一个分项工程,并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检验和评定。分项工程的质量检验内容包括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外观鉴定和质量保证资料四个部分。K0+000~K2+000段路面面层满足基本要求, 且资料检查齐全,但外观鉴定时发现1处外观缺陷,需扣1分。该分项工程的实测项目得分表如下:
K0+000~K2+000 段路面面层实测项目得分表
改正事件一中的错误。
事件二中传力杆应采用什么方法施工?对传力杆以下的混凝土如何振捣密实?
施工单位配置的水泥混凝土搅拌站能否满足滑模摊铺机的生产率?说明理由。
写出表中K的含义。平整度的检测除了表格中提及的直尺外,还可以采用什么仪器?
计算分项工程(K0+000~K2+000段路面面层)的评分值(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并评定该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等级。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30km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其中基层采用厂拌二灰稳定碎石,施工前选择了相应的施工机械并经计算确定了机械台数,施工工艺如图1所示。
其中部分路段采用两幅施工,纵缝采用斜缝连接;同日施工的两个工作段接缝处,要求前一段拌和整修后,留5~8m不进行碾压,作为后一段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后段摊铺完成后立即碾压以消除缝迹。
二灰基层施工完毕后,且在面层施工前,检测了如下项目:弯沉、压实度、平整度、纵断面高程问题
二灰基层施工准备中,计算机械台数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补充方框A、B内的工序。
改正接缝处理中错误的做法。
(一)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12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100m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起止桩号为K5+640~K5+750,隧道围岩为砂岩,岩体完整,呈块状整体,进出口岩石裸露。隧道采用传统矿山法施工。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层;20cm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安全设施的施工。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护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
(三)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2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260m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进口洞顶覆盖层较薄,出口段的路堑地段受落石和塌方危害,隧道进出口段均设置12m的拱式明洞。其中进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有偏压,路床有软基处理,出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无偏压。
隧道开挖后,及时修筑了第一次衬砌,通过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确定围岩变形稳定后,修筑防水层及进行第二次衬砌。
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层;20cm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通风、照明设施的施工。
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生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
【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两座单洞分离式隧道施工任务,左线起讫桩号为ZK10+308,ZK10+788,右线起讫桩号为YK10+264、YK10+776。两隧道均为瓦斯隧道,且围岩富含有害矿物质。根据设计要求,隧道洞内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路面结构自上面下分别为:24cm厚C25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C20水泥混凝土基层、10cm厚C15水泥混凝土调平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施工单位在隧道施工时配备的部分劳动力和相应工伤保险缴纳的情况如下表:
劳动力配备表(部分)明洞段混凝土面层摊铺后,因表面没有及时覆盖,且天气炎热,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体积急剧收缩,导致出现不规则网状裂缝。隧道施工中施工单位按照国家的劳动和保护法规,积极改善隧道施工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噪声、通风等措施,以保证作业人员身体健康。
【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路基工程施工,其中K8+780~K8+810为C20片石混凝土重力式挡土墙,墙高最高为12m,设计要求地基容许承载力不小于0.5MPa。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立面如下图所示。
挡土墙施工流程为: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基槽开挖→验基→地基承载力检测→测量放线→搭脚手架→立模加固→浇筑混凝土并人工摆放片石→拆除模板交验→养护。施工中,采用挖掘机开挖基槽,分段开挖长度根据现场地质情况确定。机械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0.3m时,重新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开挖正确且不偏位的情况下改用人工清理基底,开挖至设计标高后,用蛙式电动夯将基底夯实,使压实度达到90%以上,检测基底承载力,发现部分基底承载力为0.45MPA。地下水对该基槽无影响。 模板采用钢模板分片拼装后,再按设计位置分段拼装,模板在安装前进行了打磨.并刷脱模剂。每段拼完后,四边挂线调整模板直顺度,符合质量要求后固定。 施工单位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制混泥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混凝土到达现场后,通过溜槽灌注,混凝土自由落体高度不大于2m。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完成后,加填一层片石。片石在填放前用水冲洗干净,片石的强度不小于30MPa,片石的最大尺寸不大于结构最小尺寸的1/4,最小尺寸不小于15cm,片石与模板的净间距不小于25cm,片石体积不超过片石混凝土总体积的30%。拆模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进行,同时考虑拆模是混凝土的温度(由水化热引起)不能过高。模板的拆除顺序遵循先支先拆,后支后拆的原则进行。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蜂窝缺陷,但确认施工过程中未出现漏浆及模板变形、跑模现象。
(一)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农村公路的5x16m简支板桥施工项目,桥梁上部结构为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基础为桩基础,桥面面层为5cm厚沥青混凝土,采用租赁摊铺机摊铺。桥头附近为砂性黏土,地势平坦,施工单位拟在此布置预制梁场,所需普通工人主要在当地雇用。当桩基础施工完毕后按规定进行了完整性检测。在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施工单位购买了三套千斤顶,为使用方便,千斤顶、油表随机组合起来张拉预应力钢绞线,由于工期紧,新设备购买后立即投入使用。
事件(2):在桥面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安装伸缩缝后即进行5cm厚沥青混凝土施工,要求摊铺机匀速行驶,技术员随时检查高程及摊铺厚度。
【案例4】
背景资料:
某二级公路全长28km,路面结构形式为: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C30水泥混凝土面层。该公路通车三年左右,全线较多路段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均出现裂缝,裂缝以横向裂缝为主,部分水泥混凝土面板发生了断板现象。建设单位注意到,挖方路段比填方路段的裂缝及断板现象更加严重。建设单位立即成立了调查小组,对该项目设计图纸、施工过程、试验记录、监理日志等进行全面分析。经过分析总结,认为产生裂缝及断板的原因是:
(1)全线超载比较严重,尤其是运煤车较多。
(2)由于挖方多为石质挖方,路基多为坚硬的砂岩,根据设计图纸,为了节约造价,位于挖方路段的路面基层采用15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比填方路段的基层减薄了10cm。基层的厚度及强度不足是造成断板及裂缝的原因之一。
(3)挖方路段地下水较丰富,且地下水的毛细现象严重。
(4)石质挖方路段多采周放炮施工,路基顶面没有形成平整的横坡。
(5)根据施工纪录,夏季施工时温度较高,加上施工单位切缝设备不足,导致切缝不及时。
(6)切缝深度过深,导致断板。
(7)由于该路段附近水源紧张,混凝土面层施工时,没有在基层上洒水,或洒水不够。
(8)进行混凝土面板灌缝处理的沥青热稳定性差、易流淌。
(9)基层标高控制不严,部分标高超过基层设计标高1.5cm。
(10)不同路段的骨料的含水量不一致。施工时没有根据骨料的含水量调整配合比。
(11)夏季施工没有进行覆盖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