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题目总数:34
总分数:34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  )。
A.
绝对感觉阈限
B.
绝对感受性
C.
差别感觉阈限
D.
差别感受性
第 2 题    单选题
视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  )。
A.
提高
B.
降低
C.
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
既不提高也不降低
第 3 题    单选题
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  )。
A.
缓慢下降
B.
急速下降
C.
缓慢上升
D.
急速上升
第 4 题    单选题
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感觉的(  )。
A.
适应
B.
同时对比
C.
继时对比
D.
差别感受性
第 5 题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
A.
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规律性
C.
知觉的理解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第 6 题    单选题
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是(  )。
A.
知觉
B.
感觉
C.
思维
D.
想像
第 7 题    单选题
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依然能够敏感地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
A.
理解性
B.
整体性
C.
选择性
D.
恒常性
第 8 题    单选题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第 9 题    单选题
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
A.
正后象
B.
负后象
C.
视觉适应
D.
感觉对比
第 10 题    单选题
电视、电影、活动性商业广告运用的知觉现象是(  )。
A.
诱发运动
B.
动景运动
C.
自主运动
D.
运动后效
第 11 题    单选题
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
错觉的产生是由于个人心理原因 
C.
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
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第 12 题    单选题
冬天在室内乍一走到室外,感觉很冷,不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种现象是(  )。
A.
感觉的对比
B.
感觉的适应
C.
感觉的相互作用
D.
感觉的后效
第 13 题    单选题
黑人的牙齿总是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月明星稀”都是感觉的( )。
A.
代偿
B.
适应
C.
对比
D.
联觉
第 14 题    单选题
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
A.
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选择性
C.
知觉的理解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第 15 题    单选题
人类认识过程的开端是()。
A.
表象
B.
知觉
C.
感觉
D.
想象
第 16 题    单选题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得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A.
感觉对比
B.
感觉的相互作用
C.
感觉适应
D.
联觉
第 17 题    单选题
人们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A.
暗适应
B.
明适应
C.
嗅觉适应
D.
感觉对比
第 18 题    单选题
游览黄山时见到一块石头,导游提示其很像一只雄鸡,此景点叫作“金鸡叫天门”,于是越看越像。这主要体现了知觉的()。
A.
整体性
B.
恒常性
C.
选择性
D.
理解性
第 19 题    单选题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它明确的含义。这种知觉特性称为()。
A.
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恒常性
C.
知觉的理解性
D.
知觉的选择性
第 20 题    单选题
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的远近不同,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可以相差很大,但是我们总是认为他的大小没什么改变,仍按照他的实际大小来知觉。这是知觉的()。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第 21 题    单选题
为了引起人们的兴趣,广告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喜欢在广告画面上空着一部分信息,让观者自己去完善。这种利用“残缺”的画面使人形成完整印象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了知觉的()。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第 22 题    单选题
上课时用红笔在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下边做标记,这是利用知觉的()。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第 23 题    单选题
同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把它看作一种双子叶植物,而木匠则常称为优秀木材。这是()的表现。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理解性
C.
知觉选择性
D.
知觉恒常性
第 24 题    单选题
张老师在教学生区分形近字“慢”“漫”“谩”“幔”时,将四个字相同的右半部分用白色粉笔写出,差异的左半部分用彩色粉笔标出。张老师利用了知觉的()。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第 25 题    单选题
学生看黑板时,白色字体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黑色板面成为了背景。这主要体现了()。
A.
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选择性
C.
知觉的理解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第 26 题    单选题
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在眼前的黑色背景上产生与灯泡相似的光亮。这种现象是()。
A.
感觉后效
B.
感觉对比
C.
感觉适应
D.
联觉现象
第 27 题    单选题
中国人看国产影视片容易分辨出人物面形,而看外国片则难于分辨。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是()。
A.
中国人脑中贮存外国人形象模式相对较少
B.
中国人面相相对易辨认
C.
中国人不熟悉外国片所反映的内容
D.
外国人面形难于辨认
第 28 题    单选题
朱老师上课时,经常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圈画出来,加强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的理解。这体现了知觉的()。
A.
强度律
B.
差异律
C.
活动律
D.
对比律
第 29 题    问答题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第 30 题    问答题
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第 31 题    问答题
听一首歌曲,我们除了反映它的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这些个别属性外,还反映这些属性之间在时间延续、空间定位和运动节奏变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关系,从而组合成为曲调和旋律稳定、完整的一首歌曲,这就是感觉。
第 32 题    问答题
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感觉适应现象。
第 33 题    问答题
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这种心理现象是联觉。
第 34 题    问答题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