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路基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题目总数:35
总分数:35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某路基碾压施工时,产生“弹簧”现象,宜采取的处理措施是(    )。



A.
增大压实机具功率
B.
掺生石灰粉翻拌后压实
C.
适量洒水
D.
降低压路机碾压速度
第 2 题    单选题
不能保证路基边缘压实度的措施是(    )。
A.
控制碾压工艺,保证机具碾压到边
B.
控制碾压顺序,确保轮迹重叠宽度
C.
严格按照路基设计宽度填筑
D.
确保边缘带碾压频率高于行车带
第 3 题    单选题

不属于高填方路基沉降病害的防治措施的是()




A.
加强对原地面的处理
B.
避免填筑速度过快
C.
严格分层填筑,充分压实
D.
强度高的粗颗粒土填筑路基上部
第 4 题    单选题
对路基产生“弹簧”且急于赶工的路段,可以采取(  )的措施。
A.
增大压实机具功率
B.
掺生石灰粉翻拌
C.
适量洒水
D.
掺碎石翻拌
第 5 题    单选题
路基填筑时,土质种类多,出现异类土混填,尤其是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了水囊,容易造成的路基病害是(  )。
A.
滑坡
B.
“弹簧”路基现象
C.
边坡失稳
D.
混凝土面板断板
第 6 题    单选题
针对路基弹簧现象,可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A.
增加碾压遍数
B.
换填后重新碾压
C.
增大压路机功率
D.
铺筑生石灰粉吸潮
第 7 题    单选题
不属于高填方路基沉降病害的防治措施的是( )。
A.
应选择沿线取土
B.
避免路基受水浸泡
C.
严格分层填筑,充分压实
D.
控制填筑速率
第 8 题    多选题

预防路基网裂措施有


A.
保证设备匹配合理
B.
控制填土最佳含水量时碾压
C.
选用塑性指数大的土填筑路基
D.
掺加石灰改性处理措施
E.
掺加水泥改性处理措施
第 9 题    多选题
路基行车带压实度不足的原因有( )。
A.
不同类别土混填
B.
填土颗粒过大(>10cm)
C.
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
D.
压实遍数过多
E.
碾压不均匀,局部有漏压现象
第 10 题    多选题
产生路堤边坡滑坡病害的原因有(    )。
A.
换填土时清淤不彻底
B.
填土层有效宽度不够,边坡二期贴补
C.
纵坡过大路段采用了纵向水平分层填筑
D.
未处理好填挖交界面
E.
路基顶面排水不畅
第 11 题    多选题
路基边缘压实不足的预防措施有(  )。
A.
超宽填筑
B.
增加路基边缘带压实遍数
C.
放缓填筑边坡横坡度
D.
确保段落搭接和超压长度
E.
路基边缘填料选用高塑性指数的粘土
第 12 题    问答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长21km的二级公路的路基、路面工程,路基宽12m,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保证测量工作质量和提高测量工作效率,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测量管理制度,要求如下:

(1)测量队对有关设计文件和监理签认的控制网点测量资料,由两人共同进行核对,核对结果应作记录,并进行签认,成果经项目技术主管复核签认,总工程师审核签认后方可使用;

(2)测量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并构成闭合检测条件;

(3)对各工点、工序范围内的测量工作,测量组应自检、复核并签认,分工衔接的测量工作,由测量队或测量组进行互检、复核和签认;

(4)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和技术部门负责人要对测量队(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测量队对测量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所有检查均应做好检查记录;

(5)测量记录与资料必须分类整理、妥善保管,并作为竣工文件的组成部分归档保存,具体归档资料包括:

①交接桩资料、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有关测量控制网点、放样数据变更文件

②各工点,各工序测量原始记录、观测方案布置图、放样数据计算书.

K6+280、K6+910为土质路堑,平均挖方深度约13m,最大挖深21.2m,路段土质为细粒土,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堑开挖时,先沿路线纵向挖出一条通道,再横向进行挖掘。由于该路段地下水位较高,设置了渗沟排除地下水,但路床碾压时出现了“弹簧”现象.经检查分析,出现“弹簧”的原因是渗沟的排水效果不理想,路床下局部路段地下水排不了,导致毛细水上升,使土的含水量偏高.

问题;

1.逐条判断测量管理制度中第(1)、(2)、(3)、(4)条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之处;

2.补充第(5)条中作为竣工文件的其它测量归档资料;

3.指出施工单位进行路堑开挖所采用方法的名称.采用该方法是否恰当?说明理由;

4.为解决K6+280~K6+910路段出现的“弹簧”现象,施工单位可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什么?

第 13 题    问答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长21km的二级公路的路基、路面工程,路基宽12m,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保证测量工作质量和提高测量工作效率,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测量管理制度,要求如下:

(1)测量队对有关设计文件和监理签认的控制网点测量资料,由两人共同进行核对,核对结果应作记录,并进行签认,成果经项目技术主管复核签认,总工程师审核签认后方可使用.

(2)测量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并构成闭合检测条件.

(3)对各工点、工序范围内的测量工作,测量组应自检、复核并签认,分工衔接的测量工作,由测量队或测量组进行互检、复核和签认.

(4)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和技术部门负贵人要对测量队()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测量队对测量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所有检查均应做好检查记录.

(5)测量记录与资料必须分类整理、妥善保管,并作为竣工文件的组成部分归档保存,具体归档资料包括:

①交接桩资料、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有关测量控制网点、放样数据变更文件

②各工点,各工序测量原始记录、观测方案布置图、放样数据计算书.

K6+280K6+910为土质路堑,平均挖方深度约13m,最大挖深21.2m,路段土质为细粒土,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堑开挖时,先沿路线纵向挖出一条通道,再横向进行挖掘。由于该路段地下水位较高,设置了渗沟排除地下水,但路床碾压时出现了“弹簧”现象.经检查分析,出现“弹簧”的原因是渗沟的排水效果不理想,路床下局部路段地下水排不了,导致毛细水上升,使土的含水量偏高.

问题;

1.逐条判断测量管理制度中第(1)(2)(3)(4)条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处.

2.补充第(5)条中作为竣工文件的其它测量归档资料.

3.指出施工单位进行路堑开挖所采用方法的名称.采用该方法是否恰当?说明理由.

4.为解决K6+280K6+910路段出现的“弹簧’现象,施工单位可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什么?


第 14 题    问答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长21km的二级公路的路基、路面工程,路基宽12m,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保证测量工作质量和提高测量工作效率,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测量管理制度,要求如下:
(1)测量队对有关设计文件和监理签认的控制网点测量资料,由两人共同进行核对,核对结果应作记录,并进行签认,成果经项目技术主管复核签认,总工程师审核签认后方可使用.
(2)测量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并构成闭合检测条件.
(3)对各工点、工序范围内的测量工作,测量组应自检、复核并签认,分工衔接的测量工作,由测量队或测量组进行互检、复核和签认.
(4)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和技术部门负贵人要对测量队(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测量队对测量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所有检查均应做好检查记录.
(5)测量记录与资料必须分类整理、妥善保管,并作为竣工文件的组成部分归档保存,具体归档资料包括:
①交接桩资料、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有关测量控制网点、放样数据变更文件
②各工点,各工序测量原始记录、观测方案布置图、放样数据计算书
K6+280、K6+910为土质路堑,平均挖方深度约13m,最大挖深21.2m,路段土质为细粒土,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堑开挖时,先沿路线纵向挖出一条通道,再横向进行挖掘。由于该路段地下水位较高,设置了渗沟排除地下水,但路床碾压时出现了“弹簧”现象.经检查分析,出现“弹簧”的原因是渗沟的排水效果不理想,路床下局部路段地下水排不了,导致毛细水上升,使土的含水量偏高。
问题;
(4)为解决K6+280~K6+910路段出现的“弹簧’现象,施工单位可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什么?
第 15 题    问答题

(一)背景资料

某新建一级公路土方路基工程施工,该工程取土困难。K10+000~K12+000段路堤位于横坡陡于1:5的地面,施工方进行了挖台阶等地基处理,然后采用几种不同土体填料分层填筑路基,填筑至0~80cm,施工方选择细粒土,采用18t光轮压路机,分两层碾压。两层碾压完成后,检测了中线偏位(合格率90%)、纵断高程(合格率85%)、平整度(合格率85%)、宽度(合格率88%),横坡(合格率92%)和边坡坡度(合格率90%),认定土方路基施工质量合格,提请下一道工序开工。


1. 对于挖台阶处的填筑具体应如何实施?在公路工程中有哪些情况需要进行挖台阶处理?
第 16 题    问答题
2. 请从强度、水稳定性、透水性三个方面对不同土体填筑路堤施工提出要求。
第 17 题    问答题
3. 影响土方路基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填料和压实,该工程的施工方法对此是否有效控制?为什么?
第 18 题    问答题
4. 你认为该工程进行现场质量控制的检测是否符合工序检查要求?依据上述检测内容能否认定质量合格?请简述原因。
第 19 题    问答题

(二)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包了一条21.7km的二级公路,路面面层为沥青混凝土,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其中K22+300~K22+700路段,地面横坡陡于1:5,填方平均高度为12 m左右。施工单位填筑前,对地基原状土进行了检测,土的强度符合要求,然后对地基进行了压实处理。由于前后路段开挖后,可调运利用的填料主要是石方,为节约用地,降低建设成本,在请示建设单位后。施工单位将填土路基变更为填石路基,边坡为1:1.5。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采用了倾填的方式进行施工,在路床底面下1.0 m范围内改为分层填筑并压实。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石方路基进行了质量检验。路堤填筑完毕后不久,该路段出现了部分边坡坍塌。经处理后,该项目通过验收,评定为合格工程。  


1. 背景资料中的“设计变更”,是否符合变更设计制度的要求?为什么?较大问题的变更如何处理方为有效?
第 20 题    问答题
2. 从提供的背景材料中分析引起部分边坡坍塌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第 21 题    问答题
3. 当采用倾填方式进行施工时,填石路堤在倾填前,对路堤边坡坡脚该如何处置?
第 22 题    问答题
4. 路堤边坡除了边坡坍塌外,还有哪些常见病害?
第 23 题    问答题
5. 施工单位对石方路基的质量检验,应该实测哪些项目?
第 24 题    问答题
6. 在工程质量评定等级时,通常采用双指标控制工程质量等级,请问双指标是哪两个指标?
第 25 题    问答题

(三)背景资料

某二级公路工程K30+200~K30+500,地势平坦,路基断面形式为路堤,路堤边坡高度平均22.3m,路基填料为2公里外的路堑挖方,调运过来填筑,拟采用机械化施工。

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中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案如下:

(1)土质分析:借土土质主要为砂性土,各项指标符合要求,作为筑路材料较好。

(2)路基填筑:先进行基底处理,然后确定分层的松铺厚度,水平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填土宽度等于填层设计宽度。

(3)压实施工:由于土质为砂性土,采用光轮压路机进行压实,碾压前对填土层的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进行了检查,在最佳含水量±2%范围内压实。碾压机械的行驶速度最大不超过4km/h;碾压时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横向接头的轮迹有0.4~0.5m重叠部分。压实度大于等于94%。


1. K30+200~K30+500的路基容易出现什么病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第 26 题    问答题
2. 指出施工单位施工方案的错误之处并改正。
第 27 题    问答题
3. 为了检测该路段的压实度,路基土的现场密度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第 28 题    问答题
4. 该段路基的土方运输与填筑施工的需要配置哪些主要机械?
第 29 题    问答题

(三)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为19km的公路路基工程。该项目位于微丘地区,K12+500~K12+700路段,采用附近挖出来的土进行路堤填筑。为了赶工期,施工单位昼夜施工,结果发生一起质量事故,在填筑过程中行车带局部出现了“弹簧”路基现象。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合同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举行现场会议,会议形成一致意见,采取了掺生石灰粉翻拌的方法处理,特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事故处理后,路基达到合格标准,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修复费用)25.6万元。事故发生后第二天,施工单位按“质量问题”,书面上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


1. 分析施工中可能造成路基局部出现“弹簧”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第 30 题    问答题
2. 对路基行车带压实度不足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写出4条即可。
第 31 题    问答题
3. 该事故被施工单位定性为“质量问题”是否正确,施工单位处理质量事故时,事故上报的单位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依次改正。
第 32 题    问答题

(三)【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2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260m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进口洞顶覆盖层较薄,出口段的路堑地段受落石和塌方危害,隧道进出口段均设置12m的拱式明洞。其中进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有偏压,路床有软基处理,出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无偏压。

隧道开挖后,及时修筑了第一次衬砌,通过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确定围岩变形稳定后,修筑防水层及进行第二次衬砌。

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层;20cm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通风、照明设施的施工。

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护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

【问题】


1. 简述本隧道工程设置明洞的理由。
第 33 题    问答题
2. 根据荷载分布划分,该隧道的拱式明洞有哪些形式?
第 34 题    问答题
3. 补充隧道中还需要施工的其他附属设施。
第 35 题    问答题
4. 分析路面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