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2016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题目总数:35
总分数:180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教育过程》
D.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 2 题    单选题

如果让六个月婴儿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这说明

A.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
遗传素质决定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第 3 题    单选题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
素质教育理论
B.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
创新教育理论
D.
生活教育理论
第 4 题    单选题

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A.
双轨学制
B.
单轨学制
C.
中间型学制
D.
分支型学制
第 5 题    单选题

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

A.
生产性
B.
永恒性
C.
相对独立性
D.
工具性
第 6 题    单选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

A.
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
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
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
初中—年级至高中
第 7 题    单选题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显性课程
D.
隐性课程
第 8 题    单选题

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A.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发展性原则
第 9 题    单选题

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评为

A.
诊断性评价
B.
相对性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第 10 题    单选题

班主任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A.
个人修养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践锻炼法
D.
情感陶冶法
第 11 题    单选题

初二(1)班小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天赋。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冯老师遵循的主要德育原则是

A.
疏导原则
B.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
长善救失原则
D.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第 12 题    单选题

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行”。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A.
注意广度
B.
注意分配
C.
注意稳定
D.
注意转移
第 13 题    单选题

晓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题多解。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

A.
聚合思维
B.
发散思维
C.
常规思维
D.
具体思维
第 14 题    单选题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做孩子看待。这说明中学生心里发展具有

A.
平衡性
B.
独立性
C.
闭锁性
D.
动荡性
第 15 题    单选题

小亮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够把各种解法逐一列出并加以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佳解法。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

A.
启发式
B.
推理式
C.
算法式
D.
归纳式
第 16 题    单选题

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A.
惩罚服从趋向
B.
相对功利趋向
C.
寻求认可趋向
D.
社会契约趋向
第 17 题    单选题

小黄在学习时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容和价值,而不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奖赏。根据成就目标理论,小黄的目标导向属于

A.
成绩趋近
B.
成绩回避
C.
掌握趋近
D.
掌握回避
第 18 题    单选题

中学生小孙近期心里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
获得勤奋感
B.
克服内疚感
C.
避免孤独感
D.
建立统一性
第 19 题    单选题

孟老师近期工作比较消极,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依据职业倦怠的特征,老师的这些表现属于(  )

A.
情感枯竭
B.
去人性化
C.
成就感低
D.
知识枯竭
第 20 题    单选题

中学生晓华和几个同学为了参加全省航模大赛,组成了航模小组。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达成了共识:牺牲各自的一些课余休息时间,放弃各自的一些爱好,以规范自己的参赛行为。这种情况,小组成员遵循的纪律属于

A.
教师促成
B.
群体促成
C.
任务促成
D.
自我促成
第 21 题    单选题

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老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了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交往,晓玲学会了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

A.
强化法
B.
自控法
C.
脱敏法
D.
放松法
第 22 题    问答题

辨析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第 23 题    问答题

辨析题: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第 24 题    问答题

辨析题: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第 25 题    问答题

辨析题: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第 26 题    问答题

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 27 题    问答题

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第 28 题    问答题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 29 题    问答题
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选径。
第 30 题    问答题
材料:
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讲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右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张老师接着进一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 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家?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
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问题:
(1)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
(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第 31 题    问答题
材料:
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但她需要进行选择与决策时,总是拿不定主意,处于矛盾中。 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但又担心无法完成老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为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问题:
(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10分)
(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如何帮助她?(8分)
第 32 题    问答题

问题:(1)张老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

第 33 题    问答题

问题:(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第 34 题    问答题

问题:(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10分)

第 35 题    问答题

问题:(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如何帮助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