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技术

题目总数:49
总分数:49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下列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中,属于必测项目的是(  )
A.
围岩压力
B.
锚杆压力
C.
周边位移
D.
爆破震动
第 2 题    单选题

二次衬砌的施作时,应满足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相对位移量的()。



A.
40%〜60%
B.
60%〜80%
C.
80%〜90%
D.
90% 以上
第 3 题    单选题

位于IVVI级围岩中且覆盖层厚度小于( )m的隧道,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


A.
35
B.
40
C.
45
D.
50
第 4 题    单选题

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收敛计是用来量测(  )。



A.
拱顶下沉
B.
地表下沉
C.
围岩体内位移
D.
围岩周边位移
第 5 题    单选题

TSP地质超前预报是( )。



A.
超前钻孔法
B.
隧道地藤波勘探法
C.
地质雷达法
D.
超前仪勘探法
第 6 题    单选题
隧道监控量测中,属于必测的项目是(  )。
A.
围岩体内位移
B.
钢支撑内力及外力
C.
拱顶下沉
D.
围岩弹性波
第 7 题    单选题
隧道监控量测时,测点应距开挖面( )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保证爆破后24h 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读初次读数。
A.
1m
B.
2m
C.
3m
D.
4m
第 8 题    单选题
存在中、小型突水突泥隐患的地段,物探有较大异常的地段,断裂带时,应采用( )。
A.
A级预报
B.
B 级预报
C.
C 级预报
D.
D级预报
第 9 题    多选题

隧道监控量测时,量测计划应根据(  )等编制。




A.
围岩条件
B.
量测项目
C.
施工方法
D.
监控人员素质
E.
隧道长度
第 10 题    多选题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主要有(  )。



A.
超前钻探法
B.
地质调查法
C.
TSP 法
D.
TGP 法
E.
TBM 法
第 11 题    多选题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包括( )。



A.
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在施工完成后交给建设方。
B.
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C.
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
D.
为理论解析、数值分析提供计算依据与对比指标
E.
为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积累经验资料
第 12 题    多选题
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满足(  )要求时才能践行施工。
A.
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明显下降
B.
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
C.
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有所下降
D.
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相对位移量的90% 以上
E.
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相对位移量的80% 以上
第 13 题    多选题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包括(    )。
A.
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
B.
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C.
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
D.
为初期支护施工提供现场依据与对比指标
E.
为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积累经验资料
第 14 题    多选题
二次衬砌的施作前应满足的条件有(  )。
A.
渗水压力不超过设计值的1.1倍
B.
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
C.
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预计总位移量的80%~90%
D.
二次衬砌距开挖面距离较长
E.
周边位移速率或拱顶下沉速率小于规定值
第 15 题    问答题
背景资料:
某高速公路上下行分离式隧道,洞口间距40m,左线长3216m,右线长3100m,隧道最大埋深500m,进出口为浅埋段,IV级围岩,洞身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报告指出,隧道穿越地层为三叠系底层,岩性主要为炭质泥岩、砂岩、泥岩砂岩互层,且有瓦斯设防段、涌水段和岩爆段,I、II、III级围岩大致各占1/3,节理裂隙发育,岩层十分破碎,且穿越一组背斜,在其褶曲轴部地带中的炭质泥岩及薄煤层中存有瓦斯等有害气体,有瓦斯聚集涌出的可能,应对瓦斯重点设防,加强通风、瓦斯监测等工作。
技术员甲认为全断面开挖发的特点是工作空间较小、施工速度快、便于施工组织和管理;且全断面开挖法具有较小的断面进尺比,每次爆破震动强度较小,爆破对围岩的震动次数少,有利于围岩的稳定。考虑到该隧道地质情况与进度要求,所以该隧道应采用全断面开挖。同时针对该隧道采用的新奥法施工,提出了“勤测量、紧封闭”的基本原则。
隧道施工过程中为防止发生塌方冒顶事故,项目部加强了施工监控量测,量测项目有地质和支护状况,锚杆或锚索内力及抗拔力、地表下沉、围岩体内位移、支护及衬砌内应力。
项目部还实行安全目标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进入隧道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知识教育,接受安全技术交底;电钻钻眼应检查把手胶套的绝缘是否良好,电钻工应戴棉纱手套,穿绝缘胶鞋;爆破作业人员不能着化纤服装,炸药和雷管分别装在带盖的容器内用汽车一起运送;隧道开挖及衬砌作业地段的照明电器电压为110〜220V,同时加强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治,通风设施由专职安全员兼管。
隧道施工完成后,进行了供配电、照明系统设施的安装,其中变压器为油浸变压器,由于工期延误,变压器运到现场100天后才进行安装。电缆敷设在沟内时遵循了低压在上、高压在下的原则,敷设时还要求金属支架、导管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
在交通监控方面,隧道由监控分中心统一监控,监控中心设有完善的子系统,包括交通信号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供配电监控系统、隧道照明控制系统、调度指令电话系统、有线广播系统等。
问题:补充本项目施工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并指出隧道监控量测时出现冒顶塌方的危险信号(征兆)有哪些?
第 16 题    问答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南方一座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施工,隧道穿越的地层有:石灰岩、页岩、泥灰岩,局部夹有煤层,该隧道穿越一向斜构造。隧道进出口围岩为V级,洞内Ⅲ级和Ⅳ级呈间隔分布,局部为V级。其中左线隧道进口桩号为K15+270,设计控制标高为240.0m,隧道出口桩号为K16+050,设计控制标高为240.0m。
施工单位结合该隧道的特点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其中:
(1)采用新奥法施工,尤其是在围岩软弱地段,按照“短进尺,弱爆破,紧封闭”的原则稳步推进。
(2)为防止地表水危及隧道施工安全,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
(3)若遇不良地质情况,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以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问题:
改正施工组织设计中第二条的错误做法?
第 17 题    问答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南方一座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施工,隧道穿越的地层有:石灰岩、页岩、泥灰岩,局部夹有煤层,该隧道穿越一向斜构造。隧道进出口围岩为V级,洞内Ⅲ级和Ⅳ级呈间隔分布,局部为V级。其中左线隧道进口桩号为K15+270,设计控制标高为240.0m,隧道出口桩号为K16+050,设计控制标高为240.0m。
施工单位结合该隧道的特点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其中:
(1)采用新奥法施工,尤其是在围岩软弱地段,按照“短进尺,弱爆破,紧封闭”的原则稳步推进。
(2)为防止地表水危及隧道施工安全,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
(3)若遇不良地质情况,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以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问题:
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第一条中,还应补充哪些基本原则?
第 18 题    问答题

(四)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座公路隧道的土建及交通工程施工项目,该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的两车道深埋隧道,设计净高5m,净宽12m,总长3500m,隧道穿越的地层有:砂岩、页岩、泥灰岩,局部夹有煤层,裂隙发育。设计采用新奥法施工、分部开挖和复合式衬砌,按规范实施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所有的必测项目。

事件一:施工单位采用双向掘进,对水、电、路、通风等设施进行统一安排,并在正式掘进前完成。通风方式采用大功率通风机将新鲜空气压送到掌子面,然后将废气从里往外挤出。压入式通风机采用轴流式通风机,其额定风量为2250m3/min,风压为6000Pa,发电机功率为2×115kW。风管与风机相匹配,选配φ1500mm(压入)和声1000mm(吸出)的强力橡胶软管,每节长10m,软风管接头方式为双反边拉链式接头,安装方便、密封性能好。

事件二:隧道施工时的通风,应设专人管理。要求做到:保证每人每分钟得到1m。的新鲜空气;隧道内的空气成分每两月至少取样分析一次,风速、含尘量每月至少检测一次。

土建施工完成后,项目部按要求进行了照明、供配电设施与交通标志、防撞设施、里程标、百米标等等的施工。照明控制系统由分中心监控工作站、A、B和照明配电回路(箱)的接口电路构成。该隧道原设计采用射流式通风方式,经多方论证后,难以满足该隧道的通风质量要求,拟变更为竖井排风式通风,并按相关程序完成了设计变更。


1. 写出背景中实施了的隧道监控量测项目。
第 19 题    问答题
2. 改正事件二中的错误之处。
第 20 题    问答题
3. 写出背景中A、B的名称。
第 21 题    问答题
4. 按《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背景中设计变更属于哪一类变更?说明理由。
第 22 题    问答题

案例3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二级公路的隧道施工项目,隧道全长1200m,设计净高5m,净宽12m,最大埋深20m,为单洞双向行驶的两车道隧道。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IV~V级围岩,稳定性差。由于地下水发育,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根据专家论证,该隧道有可能产生大型突水突泥地段。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该遂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并进行监控量测。

  施工单位针对该项日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其中包括工程概况、编制依据、劳动力计划等内容。针对该隧道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突水安全事故的特点,编制了应急预案。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隧道开挖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安全要求进行及时支护,使洞身开挖面至支护面长达15m未支护,最后出现未支护洞身出现坍塌,导致正在工作的15人全部被埋,经极力抢救,3人获救,其余12人全部遇难。



1. 请根据案例背景,判断该地质灾害属于几级?应该采用几级预报?
第 23 题    问答题
2. 在该隧道施工过程监控量测必测项目有哪些?
第 24 题    问答题
3. 根据案例背景,请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
第 25 题    问答题
4.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发生塌方事故属于什么等级?说明理由。
第 26 题    问答题
5. 施工方案中的劳动力计划包括哪些类别的人员?
第 27 题    问答题
6. 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属于哪一类?除此之外,应急预案还有哪些种类?
第 28 题    问答题

【背景资料】某高速公路左右线隧道,洞口间距42m,左线长3316m,右线长3200m,隧道最大埋深460m,净空宽度9.64m,净空面积为58.16m2,设计车速100km/h,开工日期为2008 年7月,2010 年7 月竣工。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
稳定性差。由于地下水发育,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可能产生大型、特大型突水突泥,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并进行监控量测。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拟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左线隧道施工工序划分如下图所示。


针对开挖时右侧围岩相对左侧围岩较弱的特点,施工单位拟按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⑬→⑭ 顺序组织施工。
隧道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2009 年6 月7 日上午,隧道开挖时,量测人员在处理量测数据中,发现“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但未及时告知作用班组潜在危险,当日下午发生较大塌方,当场死亡5 人,重伤12 人,经补报并核实,截止2009年7 月6 日,确认累计死亡人达10 人。
事件二:施工中支护结构出现开裂,施工单位提出预警并进行了分级管理。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根据交通运输部对隐患排查治理提出的“两项达标”、“四项严禁”、“五项制度”的总目标,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


1. 给出③→⑩、⑫→⑬正确的施工顺序。
第 29 题    问答题
2. 本隧道可采用哪几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第 30 题    问答题
3. 事件一中,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中,发现的“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说明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理?
第 31 题    问答题
4. 事件一中,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背景中发生的塌方事故属于什么等级?说明理由。
第 32 题    问答题
5. 事件二中,施工单位应实行几级管理?
第 33 题    问答题
6. 背景资料中提及的“两项达标”指的是哪两项达标?
第 34 题    问答题

【背景资料】某山岭隧道为单洞双向两车道公路隧道,其起讫桩号为K68+238~K69+538,隧道长1300m。该隧道设计图中描述的地质情况为:K68+238~K68+298段以及K69+498~K69+538段为洞口浅埋段,地下水不发育,出露岩体极破碎,呈碎、裂状;K68+298~K68+598段和K69+008~K69+498段,地下水不发育,岩体为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裂隙较发育且有夹泥,其中,K68+398~K68+489段隧道的最小埋深为80m;K68+598~K69+008段,地下水不发育,岩体为较坚硬岩,岩体较为完整,呈块状体或中厚层结构,裂隙面内夹软塑状黄泥。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事件一:施工单位对该隧道的围岩进行了分级。按安全、经济原则从①全断面法、②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③双侧壁导坑法中比选出了一种浅埋段隧道施工方法。事件二:根据设计要求,施工单位计划对K68+398~K68+489段隧道实施监控,量测项目有:洞内外观察、地表下沉、钢架内力和外力、围岩压力、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锚杆轴力等。事件三:施工单位在K68+690~K68+693段初期支护施工时,首先采用激光断面仪对该段隧道开挖断面的超欠挖情况进行测量,检验合格后,采用干喷技术,利用挂模的方式喷射混凝士,并对喷射混凝土强度等实测项目进行了实测。事件四:在二次初砌施工前,施工单位发现K68+328~K68+368段多处出现了喷射混凝土掉落的现象,掉落处原岩表面残留有黄泥。施工单位提出了掉落段的处治方法,并进行了复喷施工。


1. 判断隧道各段围岩的级别。指出事件一中比选出的施工方法。
第 35 题    问答题
2. 事件二中哪三项为必测项目?写出拱顶下沉量测的方法和工具。
第 36 题    问答题
3. 指出事件三施工中的错误,补充喷射混凝土质量检验实测项目的漏项。
第 37 题    问答题
4. 分析事件四中喷射混凝土因原岩面残留黄泥而掉落的原因,并写出施工单位复喷前应采取的措施。
第 38 题    问答题
5. 本项目是否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是否需要专家论证、审查?


第 39 题    问答题

(四)背景资料:某高速公路上下行分离式隧道,洞口间距40m,左线长3216m,右线长3100m,左右线隧道跨度都为10m,隧道最大埋深500m,进出口为浅埋段,IV级围岩,洞身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报告指出,隧道穿越地层为三叠系底层,岩性主要为炭质泥岩、砂岩、泥岩砂岩互层,且有瓦斯设防段、涌水段和岩爆段,I、II、III级围岩大致各占1/3,节理裂隙发育,岩层十分破碎,且穿越一组背斜,在其褶曲轴部地带中的炭质泥岩及薄煤层中并存有瓦斯等有害气体,有瓦斯聚集涌出的可能,应对瓦斯重点设防,加强通风、瓦斯监测等工作。技术员甲认为全断面开挖发的特点是工作空间较小、施工速度快、便于施工组织和管理;且全断面开挖法具有较小的断面进尺比,每次爆破震动强度较小,爆破对围岩的震动次数少,有利于围岩的稳定。考虑到该隧道地质情况与进度要求,所以该隧道应采用全断面开挖。同时针对该隧道采用的新奥法施工,提出了“勤测量、紧封闭”的基本原则。隧道施工过程中为防止发生塌方冒顶事故,项目部加强了施工监控量测,量测项目有洞内外观测,锚杆或锚索内力及抗拔力、地表下沉、围岩体内位移、支护及衬砌内应力。并且为防止地下水渗入洞内,施工进行了结构防排水施工,压浆顺序从下而上;从有水或多水的地段向无水、少水处;从上坡方向往下坡方向;从两端洞口向洞身中间压浆。在施工过程中,该隧道洞身掘进采用预裂爆破方法,炮眼布置形式如图。

由于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隧道开挖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安全要求进行及时支护,使洞身开挖面至支护面长达15m,存在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监理单位要求施工单位组织编写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同时也组织经验丰富的人员严格按照“两项达标”、“四项严禁”、“五项制度”的总目标对其他项目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1. 按照隧道跨度划分,左右线隧道属于什么隧道,说明理由。  
第 40 题    问答题
2. 改正技术员甲对全断面开挖法特点阐述的错误之处。本项目采用新奥法施工还应遵循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 41 题    问答题
3. 补充本项目施工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并指出隧道监控量测时出现冒顶塌方的危险信号(征兆)有哪些?
第 42 题    问答题
4. 指出压浆顺序中错误之处,并改正。
第 43 题    问答题
5. 说明预裂爆破方案中a、b、c三种炮眼的名称。并写出三种炮眼起爆顺序。
第 44 题    问答题
6.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总目标中“五项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第 45 题    问答题

(四)背景资料

某高速公路左右线隧道,洞口间距42m,左线长3316m,右线长3200m,隧道最大埋深460m,净空宽度9.64m,净空面积为58.16m2,设计车速100km/h,开工日期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竣工。

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稳定性差。由于地下水发育,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并进行监控量测。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拟采用三台阶法施工。

2009年6月6日上午,隧道开挖时,量测人员在处理量测数据中,发现“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但未及时告知作用班组潜在危险,当日下午发生较大塌方,当场死亡5人,重伤12人,经补报并核实,截止2009年7月6日,确认累计死亡人达10人。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根据交通运输部对隐患排查治理提出的“两项达标”、“四项严禁”、“五项制度”的总目标,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尤其注重落实“五项制度”中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


1. 施工单位采用台阶法施工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第 46 题    问答题
2. 本隧道可采用哪几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第 47 题    问答题
3.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中,发现的“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说明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理?
第 48 题    问答题
4. 根据2007年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背景中发生的塌方事故属于什么等级?说明理由。
第 49 题    问答题
5. 背景资料中提及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包括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