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2020教育知识与能力(二)

题目总数:31
总分数:120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在古代西方教育中,倡导“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第 2 题    单选题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种族与家庭,通过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掌据现代文化知识,建立独特的族群和阶层文化,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A.
经济功能
B.
文化功能
C.
人口功能
D.
政治功能
第 3 题    单选题

一人的智力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体现了()的观点。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个体因素决定论
第 4 题    单选题

教育目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的排列顺序是()。

A.
教育目的一培养目标一教学目标
B.
教育目的一课程目标一培养目标
C.
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课程目标
第 5 题    单选题

学生如同泥巴,能否成型依赖于老师的塑造”的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A.
可塑性
B.
主观能动性
C.
发展性
D.
向师性
第 6 题    单选题

被称为“六三三学制”的中国学制是()。

A.
癸卯学制
B.
壬子类丑学制
C.
壬戌学制
D.
壬寅学制
第 7 题    单选题

如果个体能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那么他的道德认知发展处在()。

A.
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超习俗水平
第 8 题    单选题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品德评价法
D.
实际锻炼法
第 9 题    单选题

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室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

A.
隐性课程
B.
显性课程
C.
活动课程
D.
综合课程
第 10 题    单选题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在教育评价中应()。

A.
关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B.
坚持价值取向多元化
C.
以对话为主要手段
D.
采用共同建构的方法
第 11 题    单选题

某教师未通过实际观察与了解,仅凭自己的印象就对学生做出评价。该教师的行为体现的心理学效应是()。

A.
期望效应
B.
刻板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光环效应
第 12 题    单选题

背课文时,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集中注意,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句子的衔接,反复试背。这种注意称作()。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不随意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第 13 题    单选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观点,“背乘法口诀”属于()。

A.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B.
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C.
机械的接受学习
D.
机械的发现学习
第 14 题    单选题

学生学会写“石”字,有助于学会写“磊”字。这种迁移属于()。

A.
具体迁移
B.
一般迁移
C.
垂直迁移
D.
顺应性迁移
第 15 题    单选题

考试时控制好自己的答题速度和时间,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
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
资源管理策略
D.
组织策略
第 16 题    单选题

高中毕业会考是一种达标考试,属于()。

A.
定量评价
B.
相对性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
绝对性评价
第 17 题    单选题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教学的()。

A.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第 18 题    单选题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处于中心环节的是()。

A.
激发学习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第 19 题    单选题

演唱会现场,明星刚一到场,全场的女粉丝就发出刺耳的尖叫声。这种情绪是()。

A.
心境
B.
应激
C.
激情
D.
愤怒
第 20 题    单选题

李强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其他同学不一致时,也能坚持己见。其认知方式属于()。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
第 21 题    单选题

高二(3)班的一些学生因热爱打篮球,自己组织成立了篮球运动小组,并约定在每周五放学后进行篮球比赛,以提高打篮球的水平。这种群体组织属于()。

A.
正式群体
B.
非正式群体
C.
学习小组
D.
班集体
第 22 题    问答题

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第 23 题    问答题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第 24 题    问答题

惩罚可以永久改变行为。

第 25 题    问答题

过度学习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第 26 题    问答题

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 27 题    问答题

简述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第 28 题    问答题

简述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第 29 题    问答题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第 30 题    问答题

材料:
王老师班里的杨红辍学了,王老师为了了解情况到杨红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王老师了解到杨红的母亲生病在家,父亲务工时间长,照顾母亲的担子就落在了杨红身上。针对这一情况,王老师一方面个人出资对杨红的家庭表达了慰问,并引导杨红及其父亲正确认识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针对杨红的实际困难制订了详细的帮扶计划。
杨红回到学校后,王老师先和同学们用掌声热情欢迎她“回家”,以“我们是一家人”为主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进而王老师以和蔼的态度,生动具体地分析学习的意义和班级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在学习、生活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杨红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后来,王老师发现杨红在唱歌方面很有潜质,便建议音乐老师对其给予关注,后又鼓励她参加校园歌手赛,最终杨红获得了二等奖。期末考试前,王老师组织了主题为“主动学习,快乐成长”的迎考班会,班会上设有学习经验交流、自由发言、班主任寄语等环节,杨红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王老师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18分)

第 31 题    问答题

材料:
袁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老师,他时常会下功夫设计一些有趣新颗的小问题,并鼓励学生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题。这些问题不仅设计巧妙,而且会把已学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还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袁老师还开设了自己的“思维训练课”,他会把《最强大脑》中的比赛项目设计成能在课堂呈现的小游戏,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最强大脑”竞赛。这些游戏教会学生一些新颗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水平。
学生很喜欢袁老师的课,尤其是小马同学。小马同学在袁老师的课上积极参与,面对衰老师提出的问题,经常能做到“一题多解”,想出很多解题方法。他不仅勤思好学,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能想出不同类型的答案,有独立见解,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班上名副其实的“智多星”。面对袁老师提出的问题,他总能打破常规,想出新办法,解决问题当机立断,毫不犹豫。通过表老师的引导和训练,小马同学的思维品质更加完善。他不仅敢于质疑,而且善于创新求异。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小马同学在袁老师课堂上的表现体现了发散思维的哪些特征。(6分)
(2)结合材料中袁老师的做法,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