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学实施 -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题目总数:24
总分数:178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教完古诗《草》后,于老师扮演耳背的奶奶让学生背给她听,故意将“一岁一枯荣”听成“一岁一窟窿”,让学生纠正并解释。这种课堂总结方法属于(  )。
A.
自然式 
B.
归纳式
C.
游戏式
D.
悬念式
第 2 题    单选题
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
A.
案例
B.
命题
C.
反例
D.
正例
第 3 题    单选题
读书指导法是一种(  )的方法。
A.
以引导探究为主
B.
以直觉感知为主
C.
以实际训练为主
D.
以语言传递为主
第 4 题    单选题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的发明成果,碑刻书画,这对理解我国古代文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是(  )。
A.
演示法
B.
练习法
C.
参观法
D.
言语直观
第 5 题    单选题
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
A.
发现法
B.
示范法
C.
讲解法
D.
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第 6 题    单选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
启发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系统性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第 7 题    单选题
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  )的要求。
A.
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
B.
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C.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第 8 题    单选题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教学的( )。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第 9 题    单选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的是( )教学原则。
A.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启发性
D.
量力性
第 10 题    单选题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第 11 题    单选题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的方法。
A.
谈话法
B.
讨论法
C.
参观法
D.
练习法
第 12 题    单选题
下列教育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是()。
A.
演示法
B.
讨论法
C.
榜样示范法
D.
评价法
第 13 题    单选题
韩老师在讲镁条燃烧的特点时,从实验室里给大家拿来了镁条,在教室演示了镁条燃烧的实验,韩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
情境教学法
B.
教授法
C.
演示法
D.
现场教学法
第 14 题    单选题
崔老师在教《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济南雪前和雪后的美景,为学生设计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
情境教学法
B.
示范法
C.
演示法
D.
现场教学法
第 15 题    单选题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第 16 题    单选题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思想相一致。
A.
学不躐等
B.
长善救失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
不陵节而施
第 17 题    单选题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原则是()。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第 18 题    问答题
简述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第 19 题    问答题
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第 20 题    问答题
什么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该原则需要做到哪些?
第 21 题    问答题
20世纪,美国北部的凯巴伯森林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狼是鹿的天敌,美国总统为保护鹿把狼消灭了,结果鹿大量死亡,最后又把狼放进森林。
请谈谈这个材料给你的启示。
第 22 题    问答题
材料:
乘法练习课上,吴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了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票价分别是成人每人10元、学生每人5元、团体(10人以上)每人6元,怎样买最合算?很快,很多同学给出了答案:老师和学生分开来买,一共花费280元。小宁提出了另一种方案:“把老师学生凑成10人买团体票,剩下的买学生票,一共花费275元,比280元少了5块钱。”吴老师笑着点点头,同学们有的点头赞成,有的似茅塞顿开。小思却说:“不就少了5块钱么!”吴老师示意她发表自己的意见。她一下站起来,满不在乎地说:“老师,都出去玩了,谁还在乎这5块钱啊!”小欣也附和说:“就是,5块钱算什么!
问题:
(1)如果你是吴老师,如何应对这一状况?
(2)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 23 题    问答题
育才小学的李老师在教“笔”这个生字时,她拿起一支毛笔问学生笔杆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竹子做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个“竹”字),又问笔头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毛做的(她又写个“毛”字),然后告诉学生:“竹头下面加个毛字,合起来就是‘笔’字。”
问题:(1)李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了哪个教学原则?为什么?
(2)结合本材料谈谈该原则的贯彻要求。
第 24 题    问答题
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住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
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回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请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对此材料进行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