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卷

题目总数:31
总分数:350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不是凭借教授知识,而是凭借提问刺激对方思考,使对方通过思考亲自发现真理。提出这种教育方法的教育家是()。
A.
荀子
B.
孟子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第 2 题    单选题
对于“教育”的理解,不同的学术流派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其中道家主张教育要(  )
A.
有教无类
B.
非攻
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第 3 题    单选题
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  )的学习过程理论。
A.
“模仿、理论、练习”
B.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C.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D.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 4 题    单选题
在我国,最早规定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第 5 题    单选题
某学校改善教学设施,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学习到了非预期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隐性课程
D.
显性课程
第 6 题    单选题
小学生极易出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现象。这反映的学生的特点是()。
A.
向师性
B.
依赖性
C.
可塑性
D.
独特性
第 7 题    单选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关注“我怎样上好一节课”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  )
A.
“非关注”阶段
B.
“关注学生”阶段
C.
“关注生存”阶段
D.
“关注情境”阶段
第 8 题    单选题
一线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和本单位的成员进行共同合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属于(  )
A.
调查研究法
B.
行动研究法
C.
质性研究法
D.
教育叙事法
第 9 题    单选题
李老师在教学生区分形近字“渴”“竭”“碣”“谒”时,将四个字相同的右半部分用白色粉笔写出,相异的左半部分用彩色粉笔标出。李老师运用了知觉的()。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第 10 题    单选题
某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并且具备补偿与可逆的思维能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生的认知发展处于(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第 11 题    单选题
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  )阶段。
A.
原型定向
B.
原型模仿
C.
原型内化
D.
原型操作
第 12 题    单选题
在平常读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在重点句子下面画线。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  )
A.
精加工策略
B.
复述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资源管理策略
第 13 题    单选题
张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交通协管员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张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情感陶冶法
D.
实际锻炼法
第 14 题    单选题
学生摔倒后出现头疼、恶心等轻微脑震荡的症状时,教师不宜采取的措施是(  )
A.
电话通知家长,具体告知情况
B.
送校医务室或附近医院就诊
C.
卧床休息,适当减少饮水和进食量
D.
按摩并热敷受伤的部位
第 15 题    单选题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其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提出“班级”一词。
A.
埃拉斯莫斯
B.
马卡连柯
C.
夸美纽斯
D.
赫尔巴特
第 16 题    单选题
在上地理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利用PPT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和位置,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材。这属于教学过程的(  )阶段。
A.
激发学习动机
B.
运用知识
C.
领会知识
D.
巩固知识
第 17 题    单选题
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该观点要求小学教学应当遵循(  )
A.
启发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 18 题    单选题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  )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大学堂
C.
南洋公学
D.
洋务学堂
第 19 题    单选题
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
A.
课外辅导
B.
备课
C.
上课
D.
布置和批改作业
第 20 题    单选题
一位教师在给他所教学生的作文判分时,将学生现在写的作文与过去写的作文进行对比,有进步的,其成绩都判为优。这一评价类型属于(  )
A.
相对性评价
B.
个体内差异评价
C.
绝对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第 21 题    问答题
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第 22 题    问答题
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第 23 题    问答题
简述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第 24 题    问答题
杨老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甲猴一块。
乙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乙猴两块。
丙猴更贪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了丙猴三块。
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是不是最贪吃的丙猴分得最多呢?猴王为什么要这么切呢?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就清楚了。
(1)评价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导入环节。
(2)小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
第 25 题    问答题
这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的片段:在学习《蜜蜂》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时,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为了保证我的教学设计顺利进行,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法布尔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扰着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
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扰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材料中教师的反思说明了教学反思具有哪些功能?
第 26 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如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第 27 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本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指出教材是以何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的。
(2)如指导三年级小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第 28 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有哪些。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操练环节的活动并说明理由。
第 29 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2)如指导低学段小学生学唱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第 30 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教材,并按要求作答。

动作要点:摆动腿弧形摆动,拉、压臂时两臂弯曲使回摆力量缓冲。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单挂膝悬垂摆动”的教学重点、难点。
(2)如果指导水平三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技术教学环节的步骤并说明设计理由。
第 31 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清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分析原作品,观察同学们添画时运用了哪些绘画表现方法以及绘画特色?
(2)若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重点、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