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知识 - 十 灯下漫笔

题目总数:11
总分数:80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 )
A.
中国力争个性解放
B.
中国进入现代化时期
C.
中国复兴传统文化时期
D.
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期
第 2 题    单选题
《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
A.
复古主义思潮
B.
帝国主义
C.
资本主义
D.
中国的奴隶制度
第 3 题    单选题
《灯下漫笔》一文向青年所阐明的最重要的道理是( )
A.
如何读书
B.
改造国民性
C.
如何绘画
D.
创建新时代
第 4 题    单选题
《灯下漫笔》是一篇( )
A.
散文
B.
文艺性论文
C.
小说
D.
报告文学作品
第 5 题    单选题
《灯下漫笔》选自鲁迅著名的杂文集( )
A.
《热风》
B.
《南腔北调集》
C.
《坟》
D.
《华盖集》
第 6 题    单选题
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
A.
崇奉国粹
B.
赞颂固有精神文明
C.
热心复古
D.
创造第三样时代
第 7 题    单选题
鲁迅指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治一乱”的历史是( )
A.
咱们向来就很好比
B.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
C.
汉族文化发达的时代
D.
“古已有之”的时代
第 8 题    单选题
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是( )
A.
《呐喊》
B.
《狂人日记》
C.
《孔乙己》
D.
《阿Q正传》
第 9 题    问答题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1)本片段揭示了旧时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
(2)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根据本段,应如何理解作者揭示这种落后心态的用意?
第 10 题    问答题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三个时代?
(2)这三个时代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3)在作者心目中,第三样时代不同于前二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4)对这三个时代的描述表现出作者什么态度?
第 11 题    问答题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席,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本片段从内容上可分成几个层次?哪个层次是论点?论点所提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在本片段中,鲁迅把中国历史和文明概括为“人肉的筵席”,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片段揭示了旧中国怎样的社会本质?
(4)本片段在说理论事上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5)在本片段结尾处,鲁迅让青年牢记自己的使命,其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