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学教学 - 第四节 教学原则

题目总数:38
总分数:38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以下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A.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
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第 2 题    单选题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  )。
A.
巩固性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第 3 题    单选题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第 4 题    单选题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
A.
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B.
坚持以教材为中心
C.
实施因材施教
D.
实施标准化考试
第 5 题    单选题
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要求的是(  )。
A.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第 6 题    单选题
某中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  )教学原则。
A.
循序渐进
B.
启发性
C.
直观性
D.
理论联系实际
第 7 题    单选题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考察,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玉饰、碑刻书画等。这对理解中国古代史及文明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是( )。
A.
实物直观
B.
模象直观
C.
言语直观
D.
意念直观
第 8 题    单选题
“盈科而后进”“欲速则不达”等话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
启发性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第 9 题    单选题
李老师在上《鱼》一课时,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接着老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这一做法体现了()。
A.
巩固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第 10 题    单选题
“语知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
循序渐进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量力性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第 11 题    单选题
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原则。
A.
巩固性
B.
启发性
C.
直观性
D.
因材施教
第 12 题    单选题
《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年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A.
“不陵节而施”
B.
“学不躐等”
C.
“当其可之谓时”
D.
“盈科而后进”
第 13 题    单选题
中学生物课上,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草履虫,准备了草履虫的挂图。这符合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创造性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第 14 题    单选题
某教师在进行《磁铁》教学时,使用磁铁、回形针和硬币进行磁铁性质的演示。该教师遵循了()。
A.
启发性原则
B.
量力性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第 15 题    单选题
某教师讲授圆的周长时,还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突出贡献。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该教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
启发性原则
B.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知行统一原则
第 16 题    单选题
教师要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这是贯彻()的基本要求。
A.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第 17 题    单选题
“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真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停止。”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A.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差异性原则
第 18 题    单选题
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是()。
A.
孟子
B.
孔子
C.
老子
D.
荀子
第 19 题    单选题
孔子的弟子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孔子鼓励他临事果断。另一个学生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孔子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孔子在教育中采用的教学原则是()。
A.
启发性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第 20 题    单选题
“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泥鳅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应遵循()原则。
A.
因材施教
B.
循序渐进
C.
全面发展
D.
尊重个性
第 21 题    单选题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教学中应遵循()。
A.
循序渐进
B.
因材施教
C.
启发诱导
D.
抓住发展的关键
第 22 题    问答题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 23 题    问答题
直观教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第 24 题    问答题
“复习是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第 25 题    问答题
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第 26 题    问答题
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这体现了教学中的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 27 题    问答题
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属于模象直观。
第 28 题    问答题
启发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获得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第 29 题    问答题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第 30 题    问答题
什么是启发性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 31 题    问答题
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第 32 题    问答题
简述量力性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第 33 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得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请你试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视角对此进行分析。
第 34 题    问答题
材料:
地理课上,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经纬线的概念和意义,老师说:“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远洋轮船出现了故障,在自救无果的情况下,船长拿起电话向总部求救。假如你是船长会怎么说呢?”一学生做打电话状:“喂,总部,我们出事了,快来救我们。”“我是总部,请报告你们的位置。”老师追问。该生迟疑了一下,小声嘀咕了一句“我们在太平洋上。”他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笑呢?”“太平洋那么大,到哪里去找你呢?”学生回答说,“应该报告船的准确位置。”于是老师把“如何在地球上确定某一位置?”的问题抛给学生来探讨。在讨论探究中,学生们从探讨如何描述自己的座位到街道门牌号,从电影院上的座位号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就这样,关于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被学生们理解了。
问题:
(1)该教师的教学充分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
(2)请结合案例探讨该原则的贯彻要求。
第 35 题    问答题
材料:
上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拔河,从拉绳来看,赢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争先恐后地回答:“赢方一端的拉力大!”教师:“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学生:“为什么?为什么?”(同学们睁大眼睛惊奇地问道。)教师:“因为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一定律。”
问题:
(1)材料中,该教师的课堂导入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
(2)试分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该教学原则。
第 36 题    问答题
材料:
某物理老师在教《轮轴》一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的力气大。他故意挑了身高相近的男女同学各一名,先请他们上讲台掰手腕,女同学输了。接着,老师又拿出了一个啤酒瓶,请这两位同学再比一比,男同学握住瓶子的颈口部分,女同学握住瓶身部分,各自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结果女同学赢了,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纷纷议论,老师顺势说道:“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这与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接着,老师就开始了新课的教学。
问题:
(1)请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对此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2)从新课改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
第 37 题    问答题
材料:
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片段并回答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话。(学生七嘴八舌地读)
师:谁愿意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朗读?(学生读小壁虎说的话)
师:读得很流利,但似乎少了一点儿什么味道。什么叫“行吗?”
生(依次回答):“行吗?”就是“好不好”“好吗”“可以吗”……
师:对了。这说明小壁虎讲话时怎么样?
生(依次回答):和气,小心翼翼,谨慎,礼貌……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小壁虎讲话时很有礼貌的?
生:小鱼比小壁虎大,小壁虎叫她小鱼姐姐;老黄牛年纪大,小壁虎就称他伯伯;燕子比妈妈小,小壁虎就称她燕子阿姨。
生:小壁虎走了之后都跟他们一一告别,说:“再见,再见。”
生:小壁虎每次说话都用“您”很有礼貌。
生:小壁虎每次借尾巴都要问别人“行吗?”
师:对,小壁虎每次说话都很和气,都是用商量的口气跟人借尾巴的,说明小壁虎很有礼貌,谁能够用很有礼貌的语气试着朗读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呢?(学生读)
师:读得有点味道了,朗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教师指导朗读)
师:请大家用有礼貌的语气再读一读。(学生品读小壁虎说的话)
师:读得更好了。请同学们回家后再读给爸爸妈妈听,注意读出礼貌的语气……
问题:
(1)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贯穿了哪些教学原则?(要求写出三条原则)
(2)结合材料分析其中两条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 38 题    问答题
材料:
魏老师对刚接任的一个班级进行摸底测验,满分100分的试卷,有个学生的语文只考了8分。魏老师找他谈话。谈话中,魏老师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学生答:“是。”“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学生回答:“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魏老师说:“你根本不听讲、不学习,还能考8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魏老师把他叫到自己跟前打开试卷,帮他分析每一道题,告诉他哪些是只要去记忆就可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努力才可以完成的。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在期中考试时这个学生考了40多分。之后魏老师继续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70多分了。就这样,魏老师转化了一个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
问题:
请用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价理论对该案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