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2020教育知识与能力(三)

题目总数:31
总分数:120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教育劳动起源论的核心观点是()。

A.
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B.
教育起源于生物本能的冲动
C.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D.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第 2 题    单选题

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与作品是()。

A.
凯洛夫与《教育学》
B.
赞可夫与《教学与发展》
C.
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D.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第 3 题    单选题

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过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
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
教育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
教育常常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概况
第 4 题    单选题

“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这句话反映的观点是()。

A.
教育无目的论
B.
个体本位论
C.
社会本位论
D.
自然主义论
第 5 题    单选题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 6 题    单选题

小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A.
自我中心阶段
B.
权威阶段
C.
可逆阶段
D.
公正阶段
第 7 题    单选题

学校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月活动,结合历史课、语文课相关内容及主题团队活动、艺术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教育活动所运用的方式是()。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品德评价法
第 8 题    单选题

章明小学时品学兼优,但进入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开始逃课、斗殴、沉迷网吧。冯老师知道这些情况后,从多方面了解到章明发生转变的原因,并和他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一起为章明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冯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
知行统一原则
B.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C.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第 9 题    单选题

某初中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自主开发了经典诵读课、诗词品鉴课等课程,这些课程属于()。

A.
活动课程
B.
校本课程
C.
地方课程
D.
国家课程
第 10 题    单选题

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
学习者的需要
B.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
学科的发展
D.
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 11 题    单选题

小迪的数学成绩不好,她认为自己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料。她的这种归因属于()。

A.
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
B.
外部、稳定、可控的归因
C.
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归因
D.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归因
第 12 题    单选题

科学家通过观察蜻蜓飞行而发明了直升机。这其中促进科学家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

A.
定势
B.
迁移
C.
原型启发
D.
问题表征
第 13 题    单选题

“海豚不是鱼”属于思维形式中的()。

A.
概念
B.
概括
C.
判断
D.
推理
第 14 题    单选题

学生初学英文字母时,常常将其读成汉语拼音。这属于()。

A.
顺向正迁移
B.
顺向负迁移
C.
逆向正迁移
D.
逆向负迁移
第 15 题    单选题

王老师在评改小李同学的作文时,给他的批语是“小李同学,你现在的作文水平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希望你继续努力”。王老师的这种评价属于()。

A.
绝对性评价
B.
相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诊断性评价
第 16 题    单选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校外进行地形地貌测绘,这种教学方法是()。

A.
参观法
B.
实验法
C.
实习作业法
D.
演示法
第 17 题    单选题

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强而不平衡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第 18 题    单选题

“有的人观察力强,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这句话说的是人的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第 19 题    单选题

一个学生既想通过参加演讲比赛来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属于()。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第 20 题    单选题

小红写作业时总觉得不整洁,擦了写,写了又擦,反反复复。她明知道这样没有必要,就是控制不住。她可能出现了()。

A.
抑郁症
B.
焦虑症
C.
强迫症
D.
恐怖症
第 21 题    单选题

师生关系融治,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换散,严谨而不紧张。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A.
积极的课堂气氛
B.
消极的课堂气氛
C.
中立的课堂气氛
D.
对抗的课堂气氛
第 22 题    问答题

劳动技术教育即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第 23 题    问答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第 24 题    问答题

智育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

第 25 题    问答题

技能的掌握与陈述性知识无关。

第 26 题    问答题

简述隐性课程的定义及主要表现形式。

第 27 题    问答题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第 28 题    问答题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 29 题    问答题

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第 30 题    问答题

材料:
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场喝止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使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推过糖,向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学生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学生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问题: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8分)

第 31 题    问答题

材料:
高三学生刘娜平时成绩很优秀,但在学校组织的第一次、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中,成绩大幅度下滑,从此她就开始惧怕考试。每当考试的前一晚,她就会失眠,失眠后总觉得身体不适,慢慢发展到只要进入考场就会肚子疼,以至于无法参加考试,到医院检查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刘娜向心理辅导老师吴老师求助,并讲述了她考试焦虑的原因。刘娜从小到大一直是家中成绩最好的孩子,一直被视为榜样,她也特别希望能以良好的成绩回报父母。但事与愿违,她在中考等重要考试中均以失败告终。想到即将到来的高考,她担心“历史”重演。
吴老师根据刘娜的情况,先让她平躺在床上,然后说:“想象一下,你来到大草原,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吴老师让刘娜分析哪些情境下会出现考试焦虑,并与她一起将这些焦虑情境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等级,然后一一实施干预。最后吴老师告诉刘娜,导致考试失利的原因有很多,不要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自己的身上,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慢慢地,刘娜的焦虑症状得到了缓解,也能够正常参加考试了。
问题:
(1)试阐述什么是考试焦虑,并结合材料分析刘娜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12分)
(2)针对刘娜遇到的问题,吴老师采用了哪些心理辅导方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