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知识 - 二 寡人之于国也

题目总数:16
总分数:131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孟子在本文中用“五十步笑百步”讽刺( )
A.
胆小的逃兵
B.
自己慢却要嘲笑别人的人
C.
不行仁政的梁惠王
D.
不行仁政的邻国国君
第 2 题    单选题
孟子在本文中阐述的政治主张是( )
A.
以法治国
B.
无为而治
C.
王道仁政
D.
选贤与能
第 3 题    单选题
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子
D.
左丘明
第 4 题    单选题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说理的论证方法属于( )
A.
由个别到一般
B.
由一般到个别
C.
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
D.
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
第 5 题    单选题
“五十步笑百步”这一典故出自( )
A.
《寡人之于国也》
B.
《季氏将伐颛臾》
C.
《大同》
D.
《秋水》
第 6 题    单选题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 )
A.
鼓励生育
B.
发展教育
C.
军事扩张
D.
实行仁政
第 7 题    单选题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言“王道”的意思是( )
A.
称王天下的方法
B.
用仁政治理天下
C.
夺取王位的方法
D.
用武力统一天下
第 8 题    单选题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实行王道始于( )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谨庠序之教
C.
养生丧死无憾
D.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第 9 题    单选题
下列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句中,最能体现其文主旨的是( )
A.
寡人之民不加多
B.
五十步笑百步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D.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 10 题    单选题
孟子和孔子同属( )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名家学派
第 11 题    单选题
使本文展开论述的问题是( )
A.
五十步笑百步
B.
为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
C.
如何养生丧死无憾
D.
如何以德治国和如何使民加多
第 12 题    问答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于:
焉:
凶:
加:
(2)这段文字在全文论证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梁惠王自认为“尽心”,为何却“民不加多”?
第 13 题    问答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将这段文字中的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这段文字论证时使用了哪种性质的论据?
(3)这段文字论证时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
(4)这段文字论证了什么观点?
(5)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
第 14 题    问答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食也;斧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胜:
斤:
(2)这段文字论证时使用了哪种性质的论据?
(3)这段文字论证时运用了哪种推理方法?请具体分析。
(4)这段文字论证了什么观点?
(5)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段,效果如何?
第 15 题    问答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树:
谨:
申:
(2)将这段文字中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在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哪些实行王道仁政的主要措施?
(5)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6)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第 16 题    问答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解释画横线字的含义。
检:
涂:
发:
(2)孟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4)找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本体和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