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第二单元 现代文阅读 - 五、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题目总数:14
总分数:290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TSE}题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村遗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兽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如果在某种情况之下,幸运地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掘和幸运地发现了。
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TS}第三段作者推断“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能说明该推断的一项是(  )
A.
当时已有写在竹木上的文字,只是质地容易毁灭,难以保留至今
B.
彩陶上的花纹虽然简单,但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C.
彩陶上所画的人和物的形状,已初步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
D.
彩陶上的花纹说明当时已用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某些刻画已具有文字的性质
第 2 题    问答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 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 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百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和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作者认为“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对宋诗评价,作者的“适当的比例感”表现在哪里?(不超过40个字)
答:
第 3 题    问答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 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 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百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和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
如李白(701—762)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字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
(答案不超过20字,尽量用文中现成的话)
第 4 题    问答题
宓子贱为单父①宰⑦,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日:“夫投纶③错④饵,迎而吸之者,阳桥⑤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⑥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选自《说苑》) 【注】①单父:古地名。 ②宰:春秋时把卿大夫所属私邑的长官称为“宰”。 ③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④错:同“措”,放置。 ⑤阳桥:鱼名。 ⑥鲂:鱼名。 你认为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应该是下面的哪一条:
A.治国办事看清人的面目。
B.上任做官不可重用逢迎讨好的人。
C.治理国家要依靠作风正派又有真才实学的人。
D.做官办事要“知人善任”。
答:(  )
第 5 题    问答题
昔者,弥子瑕①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②。弥子瑕母病,人闻,夜往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日:“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③君。君日:“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④,得罪于君。君日:“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⑤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选自《韩非子·说难》) 通过这段短文,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第 6 题    问答题
一个文人必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除了这一点以外,如果还另有什么资禀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看,那就只有两种敏感。一种是对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其次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自己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 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候会偶然发现生死是一种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摘自朱光潜的《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下面的说法是从第1自然段中归纳出来的,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三项是:
A.作家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过程中,总离不开模仿,但更不能没有创造。
B.模仿与真正的文艺毫无缘分,因为模仿必然导致文艺成为呆板的形式。
C.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风尚必然会对每个作家的独特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D.复古常常是一种使已经变得呆板的文艺风气重新获得生命力的创造运动。
E.中国文学的类型风格到唐宋以后不断走下坡路的原因就在于个别作家株守故辙,虽有大力也无能为力。
F.中国文学历来崇尚传统,拒绝“拿来”,致使走下坡路的颓势无法遏止。
答:(  )
第 7 题    问答题
红缨 张晓华 红缨在农村经常可见,它最重要的用途是装饰高骡大马。 红缨的构造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把麻劈成缕缕细丝,染成红色,剪裁整齐,扎成大把.小把就行了。小把的叫红缨花,大把的叫火把花。在骡.马的鞍子上.扇尾上,栽上一朵红缨花,额头上扎上一炬火把形的红缨絮,像火红的榴花,像一片朝霞。它是美的象征。 骡.马头上扎一朵红缨,在行进中,眼前似乎燃烧着一团火。它能热了马的心,提起骡的神,使它们越走越带劲,越走越精神。它是军列前边迎风招展的“旗帜”。 当骡.马行进在大道.公路上,自行车.拖拉机.汽车川流不息,熙熙攘攘,这时它们头上的红缨来回摆动,可以分散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避免受惊发生意外。它是定神静心的“安神丸”。 烈日炎炎的盛夏,潮湿闷热的秋天,那苍蝇.蚊子,讨厌的小昆虫,时常封锁道路,在骡.马的眼前飞来舞去。这时那红缨随着牲口的头来回摆动,上下左右驱赶着,扑打着这些小玩意儿,保护它的主人不受其害。它是一把理想的“扇子”。 当人们光景富裕,日子红火时,为了图个喜庆,总要把那高骡大马打扮一番,所以红缨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它是一朵“富”字花。 红缨,虽然很普通,但是它却象征了我们这个黄金时代,象征了当代农民的富丽年华。 我们说,立意要情意并重,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 8 题    单选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TSE}题。
喝什么水好
寿柏泉
目前饮用水的种类较多,有纯净水、蒸馏水、矿泉水和天然水等。由于来源和制作工艺不同,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功效也各不相同。那么,究竟哪种水对人的健康最有益呢?纯净水对儿童健康有何影响?
纯净水。它的制作工艺来源于太空技术。宇航员为了节省能源并减少占用航天器的空间,将尿液经过层层过滤,去掉尿液中的废物、杂质,剩下纯净的水,达到一定标准后饮用。目前市场上的纯净水,一般取之于江河湖泊或一般地下水、自来水,运用过滤法、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技术处理制得。其优点是去除了水中细菌、原虫等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但同时把水中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钙、镁、锌、铁、硒、碘等也去除了。这种纯净水,实际上成了纯净的软水。我们知道,饮用水必须有一定的硬度,也就是要有一定量的矿物质,水质过软对健康不利,长期饮用软水,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研究表明,饮软水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饮硬水的人群。因为水中的钙、镁对于维持心肌内离子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故纯净水不宜长期、大量地饮用,儿童尤其不宜多饮。
蒸馏水。就是水煮沸后的蒸气凝结而成的无菌、无杂质的水。因为煮沸过程是消毒净化的过程,也是去除水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过程,因此蒸馏水也是纯净的软水。这种水成本高,多用来配制医用药液、注射针剂、保健口服液等。饮用这种水不能得到营养,还可能引起疾病,影响人体健康。
矿泉水。是指未受污染,从地下深部自然涌出或人工开采所得的天然地下水,并经过过滤、灭菌、罐装而成。矿泉水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生理功能有积极作用,这种水里的矿化物(钙、镁等)多呈离子状态,因此容易被人体所吸收。
天然水。是指以江河湖泊或地下水为来源,经沉淀、过滤、消毒处理的自来水。此水如果既符合国家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又具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多种一定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那就是活性水。根据不同的工艺和附加功能,目前已上市的产品有矿化水、磁化水、电解离子水、自然回归水等,但人们最常饮用的还是煮沸后的白开水。
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白开水既洁净,又无细菌,还能使硬度过大的水质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温的或凉的白开水,能很快被人体吸收,补充机体所需的水分,增加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体内养分的运转和分解;同时加速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泄,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增加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垃圾,增强肠道的生物活性,使人精神振奋,食欲增加。所以,营养学家建议人们,每天早晨起来,喝一大杯“生命之水”,并且每天的饮水量不能少于700毫升。喝白开水对美容十分有益,能够使皮肤保持充足的水分,肌肤更显光泽而且富于弹性,并能延缓衰老。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喝白开水是一种方便简捷的美容和养生之道。
{TS}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纯净水不宜长期饮用。
B.
蒸馏水不能做饮用水。
C.
矿泉水和自来水是很好的饮用水。
D.
把纯净水、矿泉水、天然水煮沸后的白开水是最好的饮用水。
第 9 题    问答题
自从有了文学史以来,散文就好像是受到了歧视。一般人谈论起文学类别来,也往往只谈诗歌.小说.戏剧这“老三样”。即使谈到散文,也令人有“敬陪末座”之感。 这是非常不公平的,然而有其原因。 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邻近小说。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非兽。在文学大家庭中,仿佛成了童养媳,难乎其为文矣。 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可是有一些人往往是为了消遣而读书。文学作品真实与否,在所不计。即使是胡编乱侃,只要情节动人,能触动他们灵魂深处的某一个并不高明的部位,使他们能够得到一点也并不高明的快感,不用费脑筋,而又能获得他们认为的精神享受,在工作之余,在飞机上,在火车中,一卷在手,其乐融融,阅毕丢掉,四大皆空。 散文担当不了这个差使,于是受到歧视。 倘若把文学分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话,散文接近阳春白雪。真要欣赏散文,需要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艺术修养。虽然用不着焚香静坐,也要有一定的环境。车上.机上.厕上,不是适宜的环境。 你是不是想把散文重新塞进象牙之塔,使它成为小摆设,脱离广大的群众呢?敬谨答曰:否。我只是想说,文学作品都要能给读者一点美感享受,否则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社会意义。但是,美感享受在层次上是不尽相同的。散文给予的美感享受应该说是比较高级的美感享受,是真正的美感享受。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洗涤人的灵魂。像古希腊的悲剧,它能使人“净化”,但这是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净化。 文章第七段,作者认为“散文给予的美感享受应该说是比较高级的美感享受”的原因是什么?(6分)
第 10 题    问答题
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是未名的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当时尚未出名。
B.作者把名利看得淡。
C.因为“我谁也不认识,谁也不认识我”。
D.出自对未名湖的深深地爱。
第 11 题    问答题
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然后回答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第 12 题    问答题
作者举猴子取花生米的实验,要说明的道理是(15个字以内)
第 13 题    问答题
第三段中说“啊,奇迹!我终于发现我意料之外的奇迹了”,第四段中说“我是为发现这奇迹而来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4 题    问答题
第6节谈到了应该如何读书,作者的看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