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题目总数:45
总分数:45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
活动论
第 2 题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C.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好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第 3 题    单选题
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  )。
A.
全面发展
B.
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D.
统一要求
第 4 题    单选题
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
A.
前提作用
B.
决定作用
C.
促进作用
D.
导向作用
第 5 题    单选题
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第 6 题    单选题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等,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第 7 题    单选题
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
顺序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阶段性
D.
互补性
第 8 题    单选题
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
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
D.
不平衡性
第 9 题    单选题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  )。
A.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
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
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 10 题    单选题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
A.
环境
B.
遗传
C.
教育
D.
主观努力
第 11 题    单选题
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课外兴趣小组供学生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发展的哪一特点?(  )
A.
顺序性
B.
稳定性
C.
可变性
D.
个别差异性
第 12 题    单选题
“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哪一理论?(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儿童学理论
第 13 题    单选题
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
A.
遗传决定论
B.
成熟论
C.
外铄论
D.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第 14 题    单选题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和“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A.
互补性
B.
个别差异性
C.
不平衡性
D.
阶段性
第 15 题    单选题
科学地说,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
物质前提
B.
决定因素
C.
主导作用
D.
无关因素
第 16 题    单选题
大脑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不同,出生五至十个月发展最为迅速,五、六岁是显著的加速期。这体现了人的发展具有()。
A.
连续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第 17 题    单选题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王阳明5岁还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默背祖父众多藏书。这说明()。
A.
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B.
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
D.
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第 18 题    单选题
有些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表明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第 19 题    单选题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
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
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
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第 20 题    单选题
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A.
循序渐进
B.
因材施教
C.
教学相长
D.
防微杜渐
第 21 题    单选题
有的人善于言辞,有的人长于数理运算。上述现象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连续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第 22 题    单选题
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个体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第 23 题    单选题
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主要是为了适应个体发展的()要求。
A.
差异性
B.
顺序性
C.
阶段性
D.
不平衡性
第 24 题    单选题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A.
关键期
B.
依恋期
C.
混沌期
D.
最近发展区
第 25 题    单选题
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
最近发展区
B.
生长高峰期
C.
心理断乳期
D.
关键期
第 26 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这种观点属于()。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动因论
D.
多因素论
第 27 题    单选题
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A.
柏拉图和霍尔
B.
柏拉图和华生
C.
霍尔和洛克
D.
洛克和华生
第 28 题    单选题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所以()。
A.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
B.
遗传素质来自先天,后天不再变化,它同时也是人的发展的限制因素
C.
教育不能改变遗传素质决定的方向
D.
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基本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
第 29 题    单选题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
遗传素质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条件
D.
社会环境
第 30 题    单选题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社会活动
第 31 题    单选题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第 32 题    单选题
老师告诉孩子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但是有时孩子在等待红灯时看到有成人穿过马路,也便跟着过了马路。这说明()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
A.
遗传
B.
学校教育
C.
社会环境
D.
生理
第 33 题    单选题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这一观点属于教育学上的()。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三因素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第 34 题    单选题
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提出了“素丝说”。他认为人先天如待染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这一学说体现了墨翟所持的观点是()。
A.
内发论
B.
遗传决定论
C.
外铄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第 35 题    单选题
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
A.
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第 36 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 37 题    单选题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体现在()。
A.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B.
具有即时价值,但不具有延时价值
C.
具有均衡发展个体的功能
D.
培养受教育者知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第 38 题    单选题
小刚进入到青春期以后,变得不听话了,妈妈让他穿这件衣服上学,他偏要穿那件衣服上学,爸爸晚上要检查他的作业,他坚持说自己能做好,不需要爸爸检查。小刚的表现是进入了()。
A.
最近发展区
B.
生长高峰期
C.
心理断乳期
D.
发展关键期
第 39 题    单选题
从整体看,中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发展阶段。
A.
失衡
B.
平稳
C.
第一高峰期
D.
第二高峰期
第 40 题    问答题
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发展具有顺序性。
第 41 题    问答题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 42 题    问答题
教育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第 43 题    问答题
下面是中外教育家关于教育的论述:
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上述说法中的不尽科学之处。
(2)分析上述材料,试述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第 44 题    问答题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两个狼孩。大的约有8岁,小的约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她们被人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几乎不具有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尽管专家对他们进行了专门的训练,但是直到1925年他们死时,才学会了45个字,能说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第 45 题    问答题
材料: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问题:
试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对此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