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职业理念 - 第一节 教育观

题目总数:36
总分数:36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 。
A.
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B.
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C.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D.
必须坚持学校的主导地位
第 2 题    单选题
狭义的心育指培养良好的性情,广义的心育则指完善人格,包括培养性情,也包括培养高尚的道德感。我国现行学校教育虽较重视德育,但对学生心理健康缺乏足够的关注。许多孩子尽管道德感很强,心理却很不成熟,常常不能接纳现实的自我。由此可以推出(  )
A.
德育不能代替心育
B.
心理越成熟的人道德感越弱
C.
德育对完善学生的人格不起作用
D.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没有心育的内容
第 3 题    单选题
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的局限在于(  )
A.
不利于师生在异地辅导作业,交流思想,互相协作
B.
电子邮件发送时间短,成本低
C.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便与多个学生交流,并且交流时所需的工作量较小
D.
反馈速度受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影响
第 4 题    单选题
素质教育强调“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这说明素质教育(  )。
A.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B.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C.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D.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第 5 题    单选题
(  )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
终身学习
B.
学校学习
C.
交流学习
D.
探究学习
第 6 题    单选题
幼儿园的任务是(  )。
A.
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B.
保育为主.教育为辅原则
C.
教育为主.保育为辅原则
D.
保育与教育相分离原则
第 7 题    单选题
幼儿园活动应以(  )为基本活动。
A.
文体课
B.
艺术课
C.
教学
D.
游戏
第 8 题    单选题
美术课考试中,王老师让同学们画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大部分学生都画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只有小刚画了一个见所未见的奇形怪状的交通工具。王老师认为小刚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完成考试任务,因此批评了小刚,让他重新画,并承诺按照小刚新画的作品给他成绩,王老师的做法(  )。
A.
正确.说明王老师能够用高标准严格要求学生
B.
正确,王老师重新给了小刚一次改正的机会
C.
错误.王老师不应该给小刚两次考试的机会,对其他学生不公平
D.
错误.王老师没有尊重小刚的创新精神
第 9 题    单选题
幼儿园教育是(  )的奠基阶段。
A.
基础教育
B.
终身教育
C.
家庭教育
D.
社会教育
第 10 题    单选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培养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所采用的方法是(  )。
A.
灌输
B.
渲染
C.
潜移默化
D.
树立榜样
第 11 题    单选题
小班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  )分钟之内。
A.
15
B.
20
C.
25
D.
30
第 12 题    单选题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对语言能力发展比较慢的孩子来说,选用指导方法合理的是(  )
A.
直接指导的运用要多于间接指导
B.
运用直接指导
C.
运用间接指导
D.
间接指导的运用要多于直接指导
第 13 题    单选题
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  )
A.
共存
B.
共发展
C.
共产生
D.
共存、共产生、共发展
第 14 题    单选题
“发展适宜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  )倾向提出来的。
A.
幼儿教育小学化
B.
幼儿教育成人化
C.
幼儿教育知识化
D.
幼儿教育特色化
第 15 题    单选题
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  )
A.
关键
B.
核心
C.
认识基础
D.
行动指南
第 16 题    单选题
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规范和质量要求是(  )
A.
课程计划
B.
教科书
C.
教案
D.
课程标准
第 17 题    单选题
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  )
A.
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
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
C.
社区教育形式多样
D.
社区教育面向该社区内的儿童
第 18 题    单选题
根据教育概念的分类方法.“课程”属于(  )
A.
集合概念
B.
非集合概念
C.
单独概念
D.
负概念
第 19 题    单选题
两位老师在办公室闲谈,甲老师说:“我们班的李明特别聪明,懂得很多知识,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老师说:“我班的李刚什么都不会,怎么教都学不好,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老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两位老师的说法()。
A.
正确,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B.
正确,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C.
错误,学习不好的学生身上也有优点
D.
错误,作为教师应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的观点
第 20 题    单选题
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活动是()。
A.
德育
B.
美育
C.
体育
D.
智育
第 21 题    单选题
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学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
A.
主体性
B.
发展性
C.
全体性
D.
全面性
第 22 题    单选题
()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又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
改革高考制度
B.
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
C.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D.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第 23 题    单选题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 )
A.
认知发展的经验 
B.
身心发展的经验
C.
语言发展的经验 
D.
动作发展的经验
第 24 题    单选题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
①教育对象不同②教育目的不同③教育内容不同④教育结果不同 ⑤教育方法不同 ⑥教育评价标准不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第 25 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素质教育任务的是( )
A.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B.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C.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D.
促进学生能力的平均发展
第 26 题    单选题
学前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
A.
教师与儿童的关系 
B.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C.
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D.
家长与儿童的关系
第 27 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幼儿全面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智力的发展,道德品质、意志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康状况
B.
美育有助于发展幼儿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
C.
体育的作用最小
D.
美育能协调体、智、德育的发展,是体、智、德育的催化剂
第 28 题    单选题
一般来说,教育的影响往往不能马上显露出来,教师的劳动效果最终要在幼儿参加独立的社会实践后才能得到检验。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
示范性 
B.
长期性
C.
创造性 
D.
复杂性
第 29 题    单选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A.
让每一个学生考上大学
B.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智者
C.
让每一个学生成才
D.
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第 30 题    单选题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
A.
主动性
B.
活动
C.
兴趣
D.
创造力
第 31 题    单选题
”寓教于乐”实际上就是幼儿教育()的体现。
A.
游戏化方法
B.
生活化方法
C.
移情法
D.
直接法
第 32 题    单选题
为儿童创设一定环境,让儿童在其中自我疏导其身心的某些不平衡,这种教育方法是()。
A.
疏导法
B.
排遣法
C.
发泄法
D.
环境体验法
第 33 题    单选题
所谓(),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系统地教授儿童。
A.
吸收的心智
B.
“整个教学法”
C.
全面教育
D.
教、学、做合一
第 34 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幼儿园给幼儿布置了独具特色的寒假作业——环保作业:让家长带领幼儿到公园街头捡拾垃圾。民俗作业:让幼儿真正认识传统佳节。体育作业:长跑、跳绳天天练,告别肥胖、近视眼等。这种“变了脸”的寒假作业,受到了幼儿及家长的普遍好评。
请运用素质教育理念分析这一材料。
第 35 题    问答题
材料:
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的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想我是怎样画成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画得就有些像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了,许多同学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画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问题:结合教师职业理念的相关知识,分析美、日、中三国教育的差异。
第 36 题    问答题
托班幼儿吃饭时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不肯张嘴或不肯咀嚼吞咽。为解决这个问题,张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一天中午吃饭时,张老师端了一碗饭菜,边示范边夸张地说:“我是大老虎,嘴巴张得大,牙齿咬得快,一会儿饭菜吃光光!”鼓励幼儿和老师一样做大老虎。在进餐巡视时,张老师一会儿对吃得快的宝宝说:“嗯,原来这里有一只大老虎,我喜欢你!”一会儿又走到另外一个宝宝身边说:“这只老虎吃得真香呀!”有时还在“大老虎”身上贴个贴纸……慢慢地,幼儿爱吃饭了,也会吃饭了,把饭含在嘴里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张老师还发现,每次吃饭璐璐习惯用手擦嘴巴,所以吃完饭后,她的衣袖总是沾有很多菜汁。一天吃鸡腿,张老师特意在璐璐的桌子上放了一条干净的小毛巾,让璐璐记得将沾满油腻的小手在毛巾上擦一擦,所以那天璐璐的衣袖很干净。从那以后,每到吃饭时张老师总会给璐璐准备一条毛巾,璐路养成了随时用毛巾擦拭嘴和手的习惯,衣袖总是干干净净的。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分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