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2019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五)

题目总数:18
总分数:114
时间:不限时
第 1 题    单选题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多样化题材”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按题材分类整理相关诗歌作品。以下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作品不属于同一题材的一项是()。
A.
黄巢《菊花》
B.
李白《越中览古》
C.
林逋《山园小梅》
D.
骆宾王《在狱咏蝉》
第 2 题    单选题
学完《看云识天气》后,为了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浓厚学习兴趣,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说明文。以下作品不合适的是()。
A.
谈家桢《奇妙的克隆》
B.
魏学洢《核舟记》
C.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D.
契诃夫《变色龙》
第 3 题    单选题
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以“文章中的至爱亲情”为主题的讨论。以下学生所列举的课文中,不符合该讨论主题的一项是()。
A.
莫怀戚《散步》
B.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C.
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D.
泰戈尔《金色花》
第 4 题    单选题
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以下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皇帝的新装》
B.
《农夫和蛇》
C.
《智子疑邻》
D.
《乌鸦喝水》
第 5 题    单选题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重要文言实词“病”的不同意思。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君之病在肠胃”的“病”是动词,“得病”的意思
B.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中的“病”是动词,“使……成病态”的意思
C.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中的两个“病”都是动词,“担心,忧虑”的意思
D.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病”是形容词,“困苦”的意思
第 6 题    单选题
在初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B.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C.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D.
“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第 7 题    单选题
在复习总结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古诗。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C.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准》)
第 8 题    单选题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看法如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B.
为了教育公平,要尽可能地统一全国学校的课程资源
C.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D.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第 9 题    单选题
在某次“写作”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写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
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B.
鼓励学生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意见
C.
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随意写作,字数随意
D.
设计写作情景,根据情景进行合理想象,表达自己的心声
第 10 题    单选题
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A.
练习系统
B.
知识系统
C.
选文系统
D.
助读系统
第 11 题    单选题
以下是某教师教学《金色花》时的板书设计。下列选项中,对该板书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该板书用语简洁,概括性强
B.
该板书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C.
该板书刻画了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形象,属于人物形象式板书
D.
该板书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人物行为,有助于学生明晰文章脉络
第 12 题    单选题
阅读以下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深情地导入:“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无论是按公历还是按农历算,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遇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会想起游览过的迷人风景,也许会想买个精致的玩具饰品,也许会有许多话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想起中秋节时,全家边尝月饼边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有的学生想起“五一节”在公园游玩时,一位叔叔勇救落水儿童的场景;有的学生想起“重阳节”时妈妈给奶奶选贺卡;有的学生想起“六一节”时爸爸给自己送的礼物;有的学生想起“十一”长假到外地游玩时的迷人风景……至此,教师提出作文要求:将你在那个日子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字数不限。学生“沙沙沙”地奋笔直书,在一节课时间里,多数同学轻松地完成了习作,而且内容包括写人、写事、写景、状物,体裁有书信,有诗歌,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以下对上述教学案例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
教师精心创设的导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B.
组织作文教学时,教师将习作所涉及的范围适当拓宽,降低了运用知识的难度,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写作
C.
这样的写作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便于调动学生储藏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历,记忆的大门一旦打开,写出好的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D.
写作练习时不应该对字数文体等加以限制,适当拓宽写作要求,其实就是扩大了学生完成习作的自由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第 13 题    问答题
阅读《蝉》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片段),回答第16小题。

案例:环节一

1.你还记得童年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吗?你还记得夜间的萤火虫吗?唱歌的蝈蝈,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一蝉。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79年他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作者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直至去世。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适时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蝉的信息?(可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4.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5.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环节二

1.速读,为文章分段,概括文段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引出下文,强调作者写作的真实性、准确性。

第二部分(2-11):写蝉的地穴及蝉出洞脱皮的过程。

第三部分(12-17):写蝉产卵及纳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

第四部分(18-24):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的过程及幼虫挖穴隐藏住自己。

第五部分(25-26):作者感叹蝉生长的艰难,让人们喜爱它们,尊重生命,亲近自然。

2.《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谈谐幽默,一出版即风廉世界,不但为小读者所喜爱,也让成年读者喷喷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3.再读(默读),品味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

4.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注意把握说明文语言特点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6.小结写作特点:文笔轻松活泼,描写生动形象,颇有文采,有叙述,有描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蝉的特征。

环节三

法布尔笔下的蝉如此可爱,请你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一种小动物(如猫、狗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问题:

(1)梳理教学过程,概括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10分)

(2)评析该教学案例的一条优点。(10分)



第 14 题    问答题
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第17小题。
案例:
品诗——乐在其中
①喜欢诗,因为诗是心的歌。——题记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李白的愁绪在皎洁月光的激发下,思乡之情跃然心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代友人的感情交往犹如深千尺的潭水,更如广袤无垠的大海,当不得不悲伤离别时,那曾与朋友吟诗畅酒的场面浮现眼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华横溢的曹操在晚年依然能吐露出不服老的壮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诗歌的美在世世代代中吟唱、传诵,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在鉴赏诗歌的洪流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③面对书架上那厚重的唐诗宋词,年纪虽小的我却对陈旧古风的唐诗宋词仰慕已久。翻开沉句句的封面,排列整齐的诗句印入眼帘。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但是,教语文的妈妈给我耐心细致地讲解后,我犹如拨云见日一样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磕磕绊绊的理解中,我实现了与古人的对话,心情格外高兴。从此,品评诗歌便成为了我阅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家喻户晓的晏殊写下的这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诗句,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它那古诗中必有的对偶形式用得非同一般的绝妙。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要去在意失意或者失败,也许成功与获得就与你近在咫尺。只要能准确理解得与失、成与败的含义,你就一定不会悲观失望、止步不前。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著名文人朱熹用酣畅的笔墨阐述了传承千年的治学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努力,各方面能力才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才能勇立朝头,才能不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⑥诗歌的魅力无可阻挡,在无形的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我仿佛每天都在与古人对话,每天都会神交知心朋友,诗歌也早已成为我的心灵之音。
⑦品诗——乐在其中。
问题:
请从第②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第 15 题    问答题
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第18小题。
案例:
品诗——乐在其中
①喜欢诗,因为诗是心的歌。——题记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李白的愁绪在皎洁月光的激发下,思乡之情跃然心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代友人的感情交往犹如深千尺的潭水,更如广袤无垠的大海,当不得不悲伤离别时,那曾与朋友吟诗畅酒的场面浮现眼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华横溢的曹操在晚年依然能吐露出不服老的壮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诗歌的美在世世代代中吟唱、传诵,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在鉴赏诗歌的洪流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③面对书架上那厚重的唐诗宋词,年纪虽小的我却对陈旧古风的唐诗宋词仰慕已久。翻开沉句句的封面,排列整齐的诗句印入眼帘。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但是,教语文的妈妈给我耐心细致地讲解后,我犹如拨云见日一样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磕磕绊绊的理解中,我实现了与古人的对话,心情格外高兴。从此,品评诗歌便成为了我阅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家喻户晓的晏殊写下的这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诗句,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它那古诗中必有的对偶形式用得非同一般的绝妙。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要去在意失意或者失败,也许成功与获得就与你近在咫尺。只要能准确理解得与失、成与败的含义,你就一定不会悲观失望、止步不前。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著名文人朱熹用酣畅的笔墨阐述了传承千年的治学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努力,各方面能力才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才能勇立朝头,才能不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⑥诗歌的魅力无可阻挡,在无形的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我仿佛每天都在与古人对话,每天都会神交知心朋友,诗歌也早已成为我的心灵之音。
⑦品诗——乐在其中。
问题:
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指导改进。(12分)
第 16 题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9小题。
《关雎》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荐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探究•练习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各章语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结合《关雎》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四、以下是对《关雎》前两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请另选一章,试着将其翻译成白话诗。
雎鸠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余冠英《诗经选译》)
单元介绍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预习提示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悯。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令人样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从“赏析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内涵”角度,写出你对《关雎》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第 17 题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20小题。
《关雎》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荐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探究•练习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各章语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结合《关雎》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四、以下是对《关雎》前两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请另选一章,试着将其翻译成白话诗。
雎鸠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余冠英《诗经选译》)
单元介绍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预习提示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悯。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令人样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第 18 题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21小题。
《关雎》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荐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探究•练习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各章语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结合《关雎》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四、以下是对《关雎》前两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请另选一章,试着将其翻译成白话诗。
雎鸠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余冠英《诗经选译》)
单元介绍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预习提示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悯。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令人样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